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浅析我国破产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刘亚利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4-29 23:52:27  浏览:813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析我国破产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刘亚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以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之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行《破产法》的局限性及其缺陷日益显现出来,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破产法》的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项修改工作势必面临着诸多难题有待解决,鉴于破产法理论的浩瀚、中国破产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笔者的能力,本文仅拟从我国应建立统一破产法典、完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救济制度、建立自然人破产程序三个方面来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一探讨。
  一、现行破产规范的特点和建立统一破产法典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破产规范主要是《破产法》及《民事诉讼法》中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另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破产法的立法体例零乱,没有一部统一的、完整的破产法典。破产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廖廖几十个条文已远远不能适应今日中国经济发展之趋势。且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现行破产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法人分别立法,适用破产制度上有不平等性
  现行《破产法》仅仅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适用对象[见该法第二条],而《民事诉讼法》中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又没有规定究竟适用何种性质的企业法人,通说认为《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实际适用于非全民所有制企业。〔(1)见赵万一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商法学》第463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而且在破产原因上两部法律规定亦有不同之处。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破产制度的适用范围,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精神。
  (二)、现有破产规范渗透着计划经济因素,政府干预迹象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行破产规范无论从破产程序的启动,还是破产程序的进行,以至破产程序的终止,都渗透了政府干预的内容,例如《破产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债务人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申请宣告破产"。第17条规定:“企业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三个月内,被申请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申请对该企业进行整顿,整顿的期限不超过两年",同时第20条规定了破产整顿由上级主管部门主持。第24条规定了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第42条规定了对破产负有主要责任的法定代表人给予行政处分,破产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破产负有主要责任的,对该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等等。对破产程序进行适度干预是必要的,“有利于保护正当的社会竞争"〔见(1)第464页〕,但负面影响却是使得破产实践中司法独立难以真正实现。
  (三)和解与整顿制度只能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
  适用破产程序,使债务人论为破产人,不利于债务人的复苏,对债
权人也有相应的损失,同时还给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国破产规范中设立了和解与整顿制度作为破产开始后宣告破产前,可由当事人选择的一种程序。然而,这一制度仅在《破产法》中得以体现,显然只能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对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尚无法适用,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破产法是调整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法律制度,它关系着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的均衡,关系着经济运行的秩序化,关系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并一步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由于现行破产规范的不统一、不完善,不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因而建立统一破产法典迫在眉睫。首先,破产法之适用范围不应以所有制为界限,各类企业及自然人应适用统一破产法典。其次,要消除已府干预因素,将“上级部门,,从破产法律关系中予以剔除,从而仅得破产程序中司法得以真正独立。所以立法者应对破产实践所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设计相应的条文予以调整,做到全面、完整、具体、公平、可操作性强。亦应在总结已有的破产实践经验基础上,尽量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
  一、加快与破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尽快制定符合
  我国国情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救济制度破产程序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需要形成破产法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宏观环境。通过市场主体法的建设与完善,塑造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获得发展,为破产法的正常运作创造条件。综观我国破产实践,虽然破产企业在数量上在逐年增加,而且已经涉及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然而由于与破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破产实施中存在众多阻碍,反映相对突出的就是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与救济问题。我国《企业破产法》第4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经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1994年国务院在《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特别强调“实施企业破产必须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并且规定:“企业破产时,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以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转让所得首先用于企业职工的安置”;“处置企业土地使用权所得不足以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不足部分应当从其他破产财产所得中拨付"。虽然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对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和救济作了特别的调整和倾斜,然而,破产企业职工因企业实施破产而上访、拦阻、静坐示威等事件却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旧体制的制约,社会保障的制约,生产结构的制约,也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制约。
  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与救济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破产企业职工应当给于一个相对的过渡期,以期其心理适应,避免引发群体不满,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定。但也不能事事由政府和企业大包大揽,导致职工游离于企业破产后果的承受主体之外,史使得职工无力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严重的会导致破产约束机制的软化和松驰。因为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由政府包下来,并不是社会保障制度而是一种类似于“高福利"的政策,显然这种“高福利"的政策与市场经济运行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高福利”政策在我国现阶段逐渐被社会保障制度替代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破产法正常实施要求尚存不小差距的情况下,面对企业破产中诸如职工失业、医疗、养老、工伤、住房等一系列问题时,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与救济制度,纳入到破产规范当中,在现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的建设基础上,为破产企业职工提供尽可能的社会保障,以保持社会在有序运行中的稳定,也为我国破产规范的顺利实施解除后顾之忧。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交政法发〔2013〕3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
                              2013年5月22日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合力推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优化结构,创新管理。在继续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
  ——法规约束,强化责任。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奖惩力度,增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责任与制度约束。
  ——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基本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基本建成行业能源消耗监测考核体系。
  ——基本达到战略规划中确定的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单耗和碳排放强度指标。
  ——基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主要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要求。
  4.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畅通成网、无缝衔接。
  继续按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要求,补齐发展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相互衔接、畅通成网,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凸显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其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
  5.加强能源节约利用。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在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及验收各阶段,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中,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养护装备、材料及施工工艺工法。积极扩大绿色照明技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中的应用。
  6.加强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优化设计,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耕地占用,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用地的综合立体开发。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节约集约利用交通通道线位资源,提高港口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7.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回收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材建设和运营工艺,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大力开展废旧材料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加强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生产生活污水等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提倡生态环保设计,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表土收集和利用、取弃土场和便道等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推进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施工期间污染物排放达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物处理和噪声防治。
  (二)加快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应用。
  9.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
  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严格实施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制度。积极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生产效率和整体能效水平。推动建立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鼓励购置能效等级高的交通运输装备。
  10.加快推广节能与清洁能源装备。
  推进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加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在交通运输装备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混合动力交通运输装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在用能装备和系统中的应用,采用租赁代购模式推进电池动力的交通运输装备应用。推进模拟驾驶和施工、装卸机械设备模拟操作装置应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维修设备及工艺。
  11.加强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控制。
  严格落实交通运输装备废气净化、噪声消减、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装置的安装要求,有效控制排放和污染。严格执行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和检测维护制度,加快淘汰超标排放交通运输装备。鼓励选用高品质燃料。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统筹配置与管理使用。
  (三)加快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
  12.优化运输结构。
  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降低运输能耗强度。积极促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
  13.优化客运组织。
  推进客运企业之间运输组织平台建设,引导客运企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运输线路、班次、舱位等资源共享,推进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先进客运组织方式。推广联程售票、网络订票、电话预订等方便快捷的售票方式及信息服务,提高客运实载率。
  14.加快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滚装运输、驮背运输等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专业化运输和第三方物流,积极引导货物运输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优化货运组织,提高货运实载率。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零担货物调配、大宗货物集散等中心,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
  15.优化城市交通组织。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科学组织调度,逐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车辆准点率和乘客换乘效率,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增强公交吸引力。
  16.引导公众绿色出行。
  积极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合理布局公共自行车配置站点,方便公众使用,减少公众机动化出行。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推动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四)加快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发展。
  17.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科研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队伍。
  18.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
  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交通运输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与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19.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和产品推广。
  加紧研究制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政策。及时发布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产品、工艺科技成果推广目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产品、工艺的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
  20.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推动建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综合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的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推进条码、射频、全球定位系统、行包和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逐步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网络的联网联控和自动化检测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五)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建设。
  21.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
  研究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出台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指南,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审批、报备、评估和修订制度。
  22.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规标准。
  积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及配套规定。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规范中贯彻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用能装备和机械设备燃料消耗和排放限值标准及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23.完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稳步推进能耗在线监测机制及数据库平台建设,加强交通环境统计平台和监测网络建设。研究开展交通运输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审计工作,逐步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管理师职业制度。研究建立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
  24.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市场机制运用。
  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培养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与自愿减排、自愿循环。研究建立交通运输装备和产品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参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25.积极探索参与碳排放交易机制。
  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研究编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清单和核算细则。抓紧研究应对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对策,提出交通运输排放统计、估测、报告与核查的方法学和体系。加快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的碳汇能力和潜力,探索将其纳入碳排放交易的方法和模式。
  三、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层面设立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领导小组,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明确相应的绿色循环低碳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做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应有相关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负责本企业能源利用的日常管理工作。
  27.加大政策激励。
  推动完善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贸易、保险、投资、价格、科技创新等激励政策,加强政策引领。积极推动争取地方财政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实施在工程预算或概算中,加大对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的投入。加大科技资金对能源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28.开展试点示范。
  开展部省协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行动。深入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科技专项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生态建设和修复试点、环境监测网络试点等工作,推动全行业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伐。
  29.强化考核评价。
  研究制定并严格落实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推进缓慢的地区和单位及时进行督导。研究出台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结果与补助资金、评优评先挂钩的办法。
  30.培育绿色文化。
  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纳入重大主题宣传内容,结合“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宣传,提升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理念,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文化,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31.深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行业发展利益。结合国际谈判进展和欧盟等各国的相关政策,研究提出我国参与国际交通运输温室气体谈判和国际多边合作的对策建议。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机构、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的交流合作,广泛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搭建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











铁路电话管理规则

铁道部


铁路电话管理规则
1991年9月24日,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铁路电话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公务通信联络设备。为加强电话业务管理,充分发挥电话的效能,使之更加适应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则。
第2条 本规则是铁路电话运用管理准则,凡使用铁路电话者,均应严格遵守。
第3条 铁路各级电务部门,应统筹安排,发展新技术,采用新设备,强化信息传递手段,以适应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并按照本规则实施统一管理,联合作业,文明礼貌服务,以达到电话准确、迅速、保密、畅通的目的。
各铁路局、工程局、铁路分局、通信段、电务段均应设相应的电话专业管理机构或专职干部,负责管内的电话业务管理工作及本规则的实施。

第二章 通信保密与通信纪律
第4条 通信保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各级电务部门,必须加强领导,经常进行保密教育,不断提高话务人员的保密观念,自觉遵守通信纪律,确保通信机密。
第5条 话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事项:
1.严禁在机上进行私人谈话;
2.严禁窃听电话;
3.不得在公共场所、私人通信中及与无关人员谈论工作情况,不得带引与工作无关人员进入工作间;
4.值台中严禁争执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影响接转通话;
5.妥善保管各项原始资料和文电。
第6条 各级电务部门,对于积极维护通信保密和通信纪律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造成失、泄密或违反通信纪律者,应按其情节轻重,适当处理。

第三章 管 理
第一节 业 务 管 理
第7条 各级电务部门,应加强电话业务管理,依照总则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听取用户意见,分析电话的使用和质量情况,制定措施,不断提高电话服务质量。
1.要经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对电话的性质、任务、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树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观点、“质量第一”的观点、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点、全程全网的观点,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健全以岗位专责制为中心的质量检查、交接班、安全保密、访问用户、竞赛评比等各项制度,做到专职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班组长和工管员的作用,努力做到分工清、责任明、不出错、无反映、不泄密、不丢失文电、不损坏设备。
第8条 电话所新设、撤销由铁路(工程)局批准,涉及干线时由铁道部批准,涉及邻局转话时与有关局商定。
第9条 各电话所之间实行定人包台,接班后主动和对方联系,互报工作代号,随时交换情况,不断改进工作。
第10条 为提高话路使用效率,话务员掌握话路的数量要适当,一般以4~6条为宜。
第11条 为提高话路质量,电话所应随时掌握话路的音量情况,发生障碍时,应及时通知维修单位并做好记载,恢复后,经过验收方可使用。
第12条 为了合理有效地掌握话路运用情况,随时做好网路调整,以满足通话的需要,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流量流向调查。
第13条 电话所应备用完整、正确的下列业务资料:
1.电话号码簿(表)及各站养路电话号码表;
2.长途电话用户通话种类及通话范围登记簿;
3.转话径路、接转范围及有关所的各站养路所辖区域表;
4.现行规章制度和有关指示;
5.全国铁路站名示意图。
第14条 各级电务部门应组织话务人员学习技术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必须达到《铁路工人技术标准》中“应知”、“应会”的要求,对新职人员的培训,要经过技术考核,合格的才能上岗值台。
第15条 为了监听长途台、记录台值机人员的服务态度,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局、分局、段应根据电话业务的繁忙程度,配备录音机、录音电话机、监听、计数设备及秒表、统计工具等。
第16条 各级领导应关心话务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健康情况,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例。
第二节 各级话务人员岗位专责制
第17条 铁道部监察岗位专责制
1.在处长领导下指导全路电话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和贯彻《铁路电话管理规则》,必要时,结合全路情况,制定有关条例、措施和办法,并指导实施。
2.提出全路年度电话重点工作安排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组织年度优秀电话所检查评比工作。
3.为准确、及时传递信息,不断组织新设备的试验工作,实现电话设备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干线电话所的设置,并根据长途电话流量流向的分析,提出对干线话路进行调整的建议,制定全路转话径路,及时修改电报略号。
4.参与制定《铁路工作技术标准》及组织制定电话作业标准,编制全路技术业务学习教材,组织全路技术表演赛。
5.组织领导全路电话网路工作,组织讲评例会,交流经验,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级网路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运用效率。
6.监督检查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生产任务、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安全生产等情况,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7.按照规定负责处理路内外电话拆、装、移工作,组织制定电话收费办法,定期的组织编制全路电话号码簿。
8.做好全路电话年、季报的统计分析工作,掌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按时提出季、年度工作总结。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18条 铁路局、工程局、部直属通信处监察岗位专责制
1.在科长领导下,指导全局电话工作,组织贯彻执行《铁路电话管理规则》,并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2.根据部、局要求,制定本局电话重点工作安排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组织年度优秀电话所的检查评比工作。
3.审定批准管内电话所的设置,并根据长途电话流量流向分析,提高对局线话路进行合理调整的建议。制定全局转话径路。
4.按照《铁路工人技术标准》组织制定《电话作业标准》,结合本局情况,配合教育部门编制电话技术业务学习教材,组织全局技术表演赛。
5.组织领导全局电话网路工作,做到分网保局网、局网保干网,组织讲评会,交流经验,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局网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运用效率。
6.监督检查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的贯彻情况,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生产任务、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安全生产等情况,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7.按照规定,负责处理路内外电话拆、装、移工作。督促检查收费执行情况,不定期的组织编制全局电话号码簿。
8.做好全局电话季、年报的统计分析上报工作,掌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按时提出月、季、年度工作总结。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19条 铁路分局监察岗位专责制
1.在科长领导下,指导全分局的电话工作,组织贯彻执行《铁路电话管理规则》指导各段准确、迅速、保密地接转通话,优质、高效地完成电话通信任务。
2.根据铁路局要求,制定本分局电话重点工作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组织年度优秀电话所的检查评比工作。
3.根据长途电话流量流向分析,审定上报分局管内电话所设置的建议,并提出对分局管话路进行合理调整的建议。
4.按照《铁路工人技术标准》和《电话作业标准》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指导报话系统技术业务教育。组织技术表演赛。
5.组织领导电话网路工作,做到分网保局网,组织讲评例会,交流经验,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分网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和运用效率。
6.监督检查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的贯彻情况,经常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分析生产任务、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安全生产等情况,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7.按照规定,负责处理路内外电话拆、装、移工作,督促检查收费情况,不定期的组织编制分局电话号码簿。
8.做好分局电话季、年报的统计分析上报工作。掌握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按时提出月、季、年度工作总结。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20条 电务(通信)段监察岗位专责制
1.在主管段长领导下,指导全段电话工作,组织贯彻执行《铁路电话管理规则》,准确、迅速、保密地传递电话,优质高效地完成电话通信任务。
2.根据上级布置的重点工作,制定本段电话工作计划,按时提出月、季、年度工作总结和统计报告。
3.根据长途电话流量流向分析,向上级有关领导提出调整话路的建议。
4.组织贯彻执行电话规章制度、命令、指示,深入基层,督促检查。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分析生产任务、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安全生产等情况,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5.指导开展所间各项竞赛的检查评比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电话工作。
6.按照《铁路工人技术标准》和《电话作业标准》的要求,配合教育部门制定提高话务人员技术业务学习规划。
7.负责组织本段的电话网路工作。做到段保分网,分网保局网,组织电话所有计划的走访用户、邻所,征求意见,加强协作,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8.按照审批程序,负责实施电话的拆、装、移工作和路内外长途通话业务,签订收费协议或合同。负责审查变更电话号码,经常保持台帐与实际用户名称相符,按时提供或编制电话号码簿。
9.熟悉本职业务,保证各项规章制度,业务资料正确齐全。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21条 电话所主任(适用不设主任的领班)岗位专责制。
1.在主管段长领导和段报话监察的指导下,组织领导全所职工,准确、迅速、保密地接转通话,优质、高效地完成电话通信任务。
2.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命令、指示,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并应备有齐全正确的规章制度及有关图表、资料。
3.掌握各项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生产任务、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等情况,制定提高工作质量、效率的措施,组织开展QC攻关活动。
4.组织全所职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5.熟悉电话技术业务,组织全所职工学习技术业务和新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步达到《铁路工人技术标准》要求。
6.积极开展电话网路活动,加强所内外的团结协作,提报走访用户、邻所计划,并组织实施,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7.掌握话路设备运用情况,如有故障做好记载,及时向维修部门反映,妥善保管备品,爱护设备,文明生产。
8.合理安排班次、人员,掌握考勤和职工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遵守劳动纪律、作业标准,服从命令、听指挥。定期召开所务会议,总结布置有关工作。
9.准确统计各项业务指标,按时提出正确的月、季、年度报表和工作总结。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22条 电话网路调度岗位专责制
1.在主任领导下,按照网路组的安排,负责具体组织日常的网路活动,在工作中必须树立全程全网观念,指导各包台组的工作。
2.制定网路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单项活动,正确统计掌握网路竞赛指标完成情况,按时提出评比资料。及时向各级网路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3.熟悉本网路构成情况。
4.掌握网路的日常工作,了解各话路的通信纪律、贯彻规章制度、服务态度等情况,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实事求是地处理网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23条 话务领班岗位专责制
1.在主任领导下,组织全班人员准确、迅速、保密地接转通话,优质、高效地完成电话通信任务。
2.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依据有关规定,正确解释处理用户和邻所提出的问题。
3.掌握出勤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巡回检查各岗位作业标准执行情况,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安全生产。
4.掌握话路、设备运用情况,发生障碍及时与维修部门联系,并采取临时措施,保证通信畅通。
5.熟悉业务技术,组织全班的技术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
6.组织全班人员积极参加网路活动,加强所内外的团结协作,征求邻所意见,改进工作。
7.掌握各项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安全生产、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运用效率等情况,组织开展QC攻关活动。
8.教育全班人员遵守劳动纪律、作业标准,服从命令、听指挥,定期召开班务会议,总结布置有关工作。
9.认真记载工作日志(交接班日志),并按规定做好统计分析工作,按时提出工作总结。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24条 话务员岗位专责制
1.在领班领导下,严格执行《铁路电话管理规则》等各项制度,坚守工作岗位,服从命令、听指挥,准确、迅速、保密地完成电话通信任务。
2.树立全程全网观念,积极参加网路活动,密切联系,主动搞好团结协作,提高话路运用效率。
3.按照《铁路工人技术标准》和《电话作业标准》的要求,努力学习技术业务,提高服务本领。
4.爱护设备,及时向维修部门反映话路、设备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5.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交班清、接班明。
6.正确填记原始记录,统计个人业务指标。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章 文明礼貌服务
第25条 话务人员必须做到下列各项: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运输生产、为用户服务的观点,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需。准确迅速地办理电话业务。
2.树立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正直、诚实、勤劳、朴素、实事求是地完成的各项生产任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本领。
4.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蔼,用好“请、您、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用语,提供优质服务。
5.树立全程全网观念,积极地开展网路活动,搞好团结协作,确保通信畅通。
6.遵章守纪,维护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
7.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个人及工作场所卫生。

第五章 长途通话与地区通话
第26条 长途通话接转方式分为人工、长途半自动发、长途半自动收、混合接续、长途自动五种:
1.人工接转:发话用户向电话所记录,由发、转、收话所接通的通话;
2.长途半自动发:由发话所(转话所)直接拨叫收话用户的通话;
3.长途半自动收:发话用户直接拨叫收话所接通的通话;
4.混合接续:由人工和半自动接通的通话;
5.长途自动:由发话用户直接拨叫收话用户的通话。
第27条 通话种类及接通顺序
根据铁路系统各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急缓程度,分为紧急、首长、特种、调度和普通通话。
1.紧急通话(J):指在特殊紧急情况下,对突然发生的敌情、灾情、重大、大事故等非常情况,即将遭受或已经遭受严重损失,必须立刻呼援或处理现状所挂发的通话。
紧急通话可以中断一切通话立即接通。
用户使用紧急通话时,应说明简要通话事由。
2.首长通话(S):指铁道部正、副部长,政治部正、副主任,铁路局、工程局正、副局长,党委正、副书记的通话,应迅速接通。
在同一话路中,同时出现首长通话时,应先接通上级机关首长的通话。
3.特种通话:(T):指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直接指挥运输的运输、客运、货运、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公安、军运处、检察院、法院、安全监察室的负责人,局、处总工程师,部、局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纪委书记,工会正、副主席,铁路分局正、副分局长,党委正、副
书记和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值班室的通话。
4.调度通话(D):指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铁路分局有关行车的各类调度及列车预确报、国际联运以及处理各种长途通信故障的通话。
5.普通通话:指上述以外的通话。
遇有特殊情况,电话所可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机动灵活的处理。
第28条 通话范围
紧急、首长、特种、调度通话不限。
普通通话为:铁路基层单位的科室以上的普通通话,通话范围不限,其他单位只限本局管内。如因特殊需要,其通话范围超出本局管内时,需报铁路局、工程局电务处审批。
第29条 用户在挂发长途通话前,应做好通话准备,内容要简明扼要,力求缩短通话时间,普通通话时间一般为10分钟。
严禁讲私人通话,话务员发现时,应予劝告,不听劝告者可以撤线,必要时应向有关领导报告。
第30条 对外地没有业务联系的单位(如:传达室、单身宿舍、浴池……等)不办理长途通话(不包括收话)。开通长途自动的区段,根据上述规定在设备上必须加以控制。
第31条 地区电话分为自动、共电、磁石三种。使用共电、磁石电话的用户,要地区通话时,应向电话所说明收话用户电话号码或单位名。
第32条 遇有长途或紧急的地区通话时,应向用户说明,可中断地区或市内通话。

第六章 电话记录
第33条 用户记录长途电话时,应讲普通话,向记录台说明下列事项:
1.发话用户电话号码、姓氏(住招待所、公寓的用户应说明房间号);
2.收话用户地名、电话号码或单位。需要找出收话人时,应说明收话人姓氏或职名。
话务员在记录电话时要集中精力,应答迅速,听清记准。
用户记录长途电话后,认为已无必要时,应及时通知电话所取消,避免浪费长途话路。
第34条 对指定的首长通话,不论在其管辖范围内、外,用其他电话记录时,只要说明职称或通话种类,均按原通话种类办理。
对指定的特种通话(除值班室),在其管辖范围内用其他电话记录时,应向电话所说明职称和通话种类,亦按原通话种类办理。
第35条 住宅电话只限于本人在规定的通话种类和通话范围内使用。
第36条 铁路单位或单位负责人安装的市内电话,需记录铁路长途电话时,须经批准方可挂发。铁路局管辖内的各单位(包括外局驻在单位和部属单位),由铁路局批准;铁道部机关及其所在地的部属单位由铁道部批准。用户在本地区记录长途时由发话所确认;用户在异地通过铁路长途记录市电时,由收话所确认。
第37条 铁路长途通话一般不受理对市内的电话。因工作特殊需要,须接市内的电话时,属于经常性的,在本局管内由铁路局批准,但对铁路局管外地区,由铁道部批准;属于一次性的,须向电话所说明简要事由,有明确的收话单位名称及电话号码,由发话所严格掌握,转、收话所不得拒绝接转,但接通范围只限于本铁路局管内的地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接通管外时,经铁路局电务处批准并通知发话所。
第38条 地方铁路(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铁路)需要装设铁路电话或自设总机与铁路总机构通中继线时,在铁路设备允许条件下,可装设铁路电话或构通中继线。其通话范围,视其需要与可能,在本局管内由铁路局批准,涉及本局管外地区时,由铁道部批准。收费按路外单位办理。

第七章 长途接转
第39条 长途电话应按通话种类顺序接通。种类相同的按记录先后接通。因遇紧急通话被中断的长途通话,电话所应向用户说明原因,根据需要事后补接。
第40条 接转长途通话,必须互相协作配合,尽量将发、收话用户同时接通。如不能同时接通时,应先叫出发话用户,再叫收话用户。
接转首长的长途通话,在管内时应先将对方用户叫出,再接通首长的电话。
第41条 接转长途通话,要进行下列预告:
1.接线预告:接通通话前,确认用户后,向用户说明,谁要的哪里或哪里来的电话。
2.终话预告:对普通通话,在终话前一分钟预告“还有一分钟”。
第42条 接通每次通话后,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动作,进行溜线,掌握通话时间和音质音量是否正常。
第43条 对到点的长途通话应及时撤线,但用户要求延长通话时间或话路不好影响通话时,在话路许可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延长。
第44条 接转转话,如发话用户不在,发、转话所可保留到18时,如发话用户仍不在时,发、转话所按取消处理。如收话用户不在时,发话所应征求发话用户的意见取消或保留(可保留至24时,再按取消处理)。

第八章 转话和迂回通话
第45条 没有直达话路的电话所互相间,按照规定的转话径路办理长途通话。铁路局管内的转话径路由本局制定,涉及邻局的由两局洽定,隔局互相间的由铁道部制定。
转话径路的编制原则:
1.转话所少;
2.话路业务较闲;
3.话路音质音量好。
第46条 转话或迂回通话时,每个电话所都要密切配合,注意溜线,必要时应协助呼叫,以保证用户正常通话。
第47条 接转转话,经过两个以上转话所时,由最后转话所负责联系接转。
直达电话的收话用户为各站、养路用户时,由收话所负责联系接转。
第48条 根据话流情况,采取如下接收方式:
1.定时接线或临时接线:无直达话路的两端电话所经常或临时有较多的通话时,由转话所在固定时间或临时将发、收话所接通,使发、收话所直接接通通话。
2.一般转话:由发话所与转话所联系接通。
第49条 凡不能正常通话和转话或通话堵塞时,可征得有关电话所的同意,采取迂回通话,按转话办理。

第九章 查询号码
第一节 人工查号
第50条 查询电话号码是为正确呼叫被叫用户,完成通话的首要任务。
第51条 各电话所要具备正确完整的电话号码簿。地区电话拆、装、变更单位名称时应通知电话所进行修改。
第52条 各电话所根据话务量,保持足够的座席和人员,准确、及时地答复查询。
第二节 微机联网查号
第53条 全路电话查号网路系统是以铁道部查号台为中心,各铁路局(分局)查号台为端点,构成部和各局(分局)电话查号网路系统,对部和各局(分局)所在地电话号码进行查询。
第54条 网路系统管理原则:
1.实行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分级管理负责制;
2.网路中心设于铁道部直属通信处,网路端点设于各铁路局直属通信段,分局所在地电务(通信)段,实行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3.部查号网路领导小组及各局查号网路管理小组会同各级报话监察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全路电话查号系统管理规程》,保证全路电话查号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第55条 工作制度
1.工作联系:铁道部数据库管理员应与各局建立定期的联系制度,处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
2.定期传输文件:定为半个月一次,时间定为每月5日、20日,各局送往铁道部的数据文件,铁道部送往各局的全路数据文件。各局收到全路数据文件后,应及时进行本局文件的修改。
3.各地区电话拆、装、移所涉及的单位、电话号码,应及时通知查号台进行修改。

第十章 电话网路组织与任务
第56条 根据全路电话业务及话路构成,设置下列各级网路组织:
1.全路干线网路领导组:在铁道部电务局的领导下,由铁道部直属通信处负责,各铁路局参加组成全路干线电话网路领导组,负责组织干线电话网路活动。
2.铁路局网路组:在铁路局电务处的领导下,由铁路局直属通信段负责,各铁路分局参加,组成局电话网路组,负责组织局线电话网路活动。
工程局网路组:在工程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工程局所在地通信段或通信所负责,组成局电话网路组,负责组织局线电话网路活动。
3.铁路分局网路组:在分局电务科的领导下,由铁路分局所在地电务(通信)段负责,各电务段参加,组成分局电话网路组,负责组织分局的电话网路活动。
4.各级网路组应设专职网路调度,在网路组长领导下,负责网路活动的日常工作。
第57条 各级网路组的基本任务: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树立全程全网观念,主动协作,密切配合,保证电话畅通,全面完成通话任务。
2.发动广大话务人员,贯彻执行《铁路电话管理规则》和各项制度,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3.掌握转话径路,熟悉网路内各电话所间话路方向、话路数、话流情况,及时处理转话、迂回通话中的问题。
4.按照网路工作的领导系统和协作原则,组织全程全网的各项活动,统计分析质量完成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统一步调,加强全网协作,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一章 电话指标
第58条 电话质量指标规定如下表(略)。
第59条 电话效率指标规定如下表(略)。

第十二章 统计报告和原始资料整理保管
第60条 业务量统计方法:
1.电话所应每天分别日、夜间和话路方向,整理通话票,及时正确地填记长途通话日计表(电话表—2)。
2.日间和夜间的划分:
日间8~18时。
夜间18~24时、0~8时。
统计跨日或日夜的通话,以始话时间为准。
第61条 通话次数计算方法:
一、受理次数:每一张通话票计算受理一次。
二、长途通话次数:
1.直达:接通一次通话发话所计算发话一次;
2.转话:接通一次通话发话所、转话所各计算发话一次;
3.长途半自动发:接通一次通话发话所计算发话一次;
4.长途半自动收:接通一次通话收话处计算发话一次;
5.定时接线和临时接线:转话所不计算次数,发话所按实际接通计算次数。
三、各站、养路通话次数:
1.地区用户对各站、养路用户的通话,接通一次计算一次;
2.一条各站、养路线的用户对另一条各站、养路线的用户通话,接通一次计算一次;
3.长途通话中的收话用户如为各站、养路用户时,计算各站、养路通话次数。
四、市内通话次数:接通一次计算一次。
五、一次通话的时间是从双方用户答话起到通话完毕时止,被中断而又补接的通话,按两次计算。补接的通话时间,一律重新计算。
第62条 电话业务统计,是分析话路运用效率、劳动生产率、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
1.各项统计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统计方法和时机应符合规定。
2.填写表报,原始资料,字迹清楚正确,涂改处应重新写好。所名、话路名不得写简称,更不能用代字。
3.严格遵守上报时间,从话务员至各级报话负责人员都要学会统计工作。
第63条 通话票处理方法和记号规定(略)。
第64条 电话业务表报上报日期和保管期限规定(略)。
第65条 通话票的统计整理由值夜班者负责按话路方向、日间、夜间顺序装订,并在封皮上签字或盖章。
第66条 铁路电话业务报告填写的规定
1.电话业务报告为年报表,有国际联运电话业务的局,应分别填报,并注明“国际联运”字样。
兼做季报时,应注明×季度电话业务季报,代号为“DHJB”或×季度国际联运电话业务季报,代字为“LHJB”。
2.电话业务报告(电话表—1B)只做年报用,与(电话表—1A)一并报告。
3.设备及人员数量应按年末的现状统计。
4.话路运用情况:
(1)调查日期为12月份第一周星期三一天的业务量;
(2)管外的电话所用括号围括;
(3)接转方式分人工、半自动发、半自动收;
(4)长途话路数按实际数计算;
(5)铁路局、分局、段对管内的业务量,应合计后填记;
(6)话路数量的变化,应在附注栏内记明增减日期。
5.每月统计截止日期,统一规定为每月25日。

第十三章 铁路电话装设、撤销、移设
第67条 装设电话
凡是铁路系统编制内的单位,并在总机容量允许范围内,而又具备设备条件的,符合下列情况,可安装电话(包括分机)。
一、办公电话
1.凡是铁路编制内的单位都可以安装电话,安装数量根据单位业务性质、人员多少、设备容量、通话信息量等,由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铁路分局制定具体办法。


2.开放长途自动的电话数量,根据实装用户数量,长途回线数量,按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干线由铁道部(电务局)、局线由铁路局、工程局(电务处)规定。
二、临时电话
临时组成的机构,或经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铁路分局批准的大型会议,应根据需要与可能,装设临时电话,但必须有明确的撤销日期。
三、住宅电话
装用住宅电话必须是在办公时间外,随时出动或指挥运输生产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或随时被指派执行任务的岗位人员。根据各地总机数量,在不超过总机制式规定技术标准(安装率)的情况下,各局制定具体安装办法。
第68条 撤销电话
装有铁路电话机的单位或住宅,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应主动申请或由电务部门负责撤销。
一、使用电话的单位撤销或脱离铁路系统时;
二、临时电话已经期满;
三、未经电务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安装或把电话移让给另外单位;
四、本人调离当地或离开原职务、原岗位不符合安装住宅电话条件的;
五、总机(包括各站、养路)已超过容量允许范围时;
六、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局,铁路分局命令撤销的电话;
七、已故人员的住宅电话;
八、其它不符合规定的。
第69条 移设电话
只限于原来使用电话的单位、名称不变、号码不变、仅由于使用单位迁移而随之移设的电话。
第70条 申请手续
各单位装设、移设电话时,应按“铁路电话装设、移设申请书”,向有关电务(通信)段提出申请两份,电务(通信)段接到申请后,根据本办法规定和设备、器材情况进行调查审核,对不符合装、移设规定或设备、器材不具备条件时,应将不能装、移设原因通知申请单位。
第71条 审批权限
装设电话(包括变号,名称变更或开通长途自动)铁道部所在地由部直属通信处,铁路局所在地由局直属通信段、分局管内由有关电务(通信)段根据用户申请,经过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填附意见后,将“铁路电话装设、移设申请书”分别报送部电务局,局电务处,分局电务科审批。
移设或撤销电话,按本办法规定,由有关电务(通信)段负责办理。
第72条 安装、移设电话时限
经过审批手续同意新装或移设的电话,从批准之日起,铁道部、铁路局、(包括部内各司局级)工程局长(含副职)3日内安装完毕,其他电话10日内安装完毕。
第73条 管理
1.各单位要贯彻勤俭节约的精神,申请电话必须经过单位主要领导认真审查后,按规定上报。
装设,移设电话的材料和设备费用,由申请单位负担。电话机一经安装,其产权属于电务部门。使用单位要认真保管,不准擅自挪动和转让。当损坏丢失时,该单位应负责向电务(通信)段按价赔偿。
2.新建、改造办公、住宅房舍时、建设单位应事先征求有关电务(通信)段的意见,将室内外通信设备管线的安装纳入计划,一并设计施工。
3.各级电务主管部门,应加强电话号码管理,按铁道部统一编号规定进行编号,对全路统一电话号码,要专号专用,以保持电话号码相对稳定。
4.各级电务部门,应按岗位专责制规定,建立专人负责,统一电话管理。
各电务(通信)段,对管辖内的每一个地区电话和每一条各站、养路回线,以及长途自动回线等,都必须有电话号码台帐,电话号码簿(表)等,并应随着变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修改,确保正确。

第十四章 电话监察
第74条 为有效、合理地使用通信设备,了解话路运用情况和话务人员技术操作、服务态度以及规章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特实施电话监察办法。监察人员的监察记录,应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
第75条 监察事项
1.话务人员对《铁路电话管理规则》的执行以及话路运用情况;
2.按程序经过有关部门领导批准的其他必要监察事项。
第76条 监察办法
1.利用专用监察设备或经部、局批准的其他方法监察;
2.建立监察工作中的必要参考资料。
第77条 各级报话监察人员在执行监察工作中,遇有违反《铁路电话管理规则》等现象,有权对话务人员及时提出注意或制止(但必须事先声明“电话监察”),必要时可向有关领导提出“电话监察报告”。
第78条 电话监察人员在执行监察工作中,对听到的任何通话内容,必须绝对严守机密。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79条 本规则自1992年6月1日起实行。
本规则解释权属铁道部电务局。
(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