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0:42:27  浏览:97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的通知

工信部联规[2008]329号


四川、甘肃、陕西省各有关部门和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办函[2008]54号)的总体部署,依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688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通信基础设施重建直接关系到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对改善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将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重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通信运营企业要充分认识灾后重建任务的艰巨性,树立全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灾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电力引入、资源共享等方面,对通信基础设施重建予以积极支持。省通信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落实有关政策,督促企业加快重建工作。通信运营企业要结合《规划》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资金,切实做好通信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件:《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doc





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

编制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国务院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5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688号)

编制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四川、甘肃、陕西省部分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灾区通信几乎全部中断。地震发生后,通信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迅速抢通抗震信息“生命线”,有效保证指挥畅通,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对提高灾区重建的速度和效率、改善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将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部署和总体要求,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基础设重建,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规划汶川地震灾后实施通信基础设施重建的重要依据。
一、灾区通信基础设施受损情况
汶川地震给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公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四川全省近35%的移动通信基站受损,受灾严重地区与外部的通信全面阻断,部分地区基层生产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灾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滞,直接经济损失共计67.94亿元。
专栏1 通信基础设施受损情况
受损项 四川 甘肃 陕西 合计
移动通信基站受损(个) 10010 1078 3456 14544
固定无线接入基站受损(个) 11729 3318 518 15565
通信线路受损(皮长公里) 26550 6965 2396 35911
通信倒断杆数量(根) 153249 35089 6983 195321
通信局所受损(个) 3092 462 426 3981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60.23 3.85 3.86 67.94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企业紧急动员、密切协同、上下联动,迅速成立通信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各级通信保障预案,第一时间组成抢险突击队。通信业展现了大无畏精神,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生命代价,全部完成了重灾乡镇的抢通任务,迅速有效地保障了抗震救灾的通信需求。
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公众通信网应对特大自然灾害能力仍有欠缺、应急通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国家确定的四川、甘肃和陕西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 个县(市、区)。总面积13.26万平方公里,震前乡镇1271 个、行政村14565 个,2007 年末总人口1986.7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418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050 元、3533 元。
规划期为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
专栏2 规划范围
省份 地市 受灾县、市、区
四川 成都 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
绵阳 北川县、平武县、安县、江油市、涪城区、游仙区、梓潼县、盐亭县、三台县
德阳 绵竹市、什邡市、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广汉市
广元 青川县、利州区、剑阁县、朝天区、元坝区、苍溪县、旺苍县
雅安 汉源县、宝兴县、芦山县、石棉县
阿坝 汶川县、茂县、理县、小金县、黑水县、松潘县、九寨沟县
巴中 南江县
南充 阆中市
甘肃 陇南 武都区、两当县、西和县、成县、康县、文县、徽县
甘南 舟曲县
陕西 汉中 宁强县、略阳县、勉县
宝鸡 陈仓区

(二)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灾区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通信基础设施,提升通信服务水平、灾备应急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紧密围绕灾区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恢复重建通信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灾区信息化,支撑灾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以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统筹协调通信网络建设,切实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有效减少重复建设。
——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坚持重建通信网络与服务临时安置相结合,在满足灾区过渡安置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通信资源的再利用,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坚持网络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网络重建既要经济实用,迅速满足近期需求,又要符合技术趋势和国家政策,利于未来长期演进。
——系统设计、保障安全。在加快设施重建的同时,要注重不同通信手段的综合利用,加强设施建设与网络运行的协调,全面提高公众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坚持“平战结合”,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统筹资源,加快完善应急通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能力。
(四)重建目标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加强网络安全系统设计与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全面恢复并提升信息通信服务水平,满足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需要,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通信网络做到覆盖无盲点、服务无盲区,农村地区做到乡乡能上网,通电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灾区通信服务全面超过灾前水平。
——异地重建区域建成通信设施与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综合示范区。
——基本形成平战结合、天地一体、高效协同的应急通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实现灾区通信服务的正常化
加快灾区通信恢复保障工作,大力推进临时恢复向永久保障转变、基本通信能力覆盖向全面通信服务转变。
——加快灾区安置点公众通信设施建设,实现所有活动板房区、帐篷集中区等受灾群众居民安置点的通信覆盖。加快灾区公众通信临时性通信手段的更替,提升通信能力,实现固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全业务覆盖与服务。加快恢复农村正常通信能力,对于暂时未恢复通电通路、人口相对稀少的乡镇,继续确保应急通信手段,持续提供通信服务。
——加快灾区通信生产组织的正常化,重新组建受毁灭性损失的县城及基层通信的生产体系,加快恢复通信营业服务网点和服务队伍。
(二)高起点重建公众通信网
以需求为导向,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先进实用、覆盖完善、高效高质公众通信网。
——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建设宽带化、IP化、智能化固定通信网络。加快向下一代网的演进。推进“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打造精品互联网。实现城区光纤到楼,乡镇光纤到乡,条件具备的地区光纤到村。
——建设广覆盖、高质量宽带移动通信网。全面恢复重建损毁的移动基站和移动通信网络,提升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结合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整体部署,构建高速移动通信网络环境。
专栏3 公众通信网重建规模
领域 项目 四川 甘肃 陕西 合计
固定通信网 交换机容量(万线) 97 16 — 113
宽带接入设备容量(万线) 49.4 6.4 — 55.8
移动通信网 核心网容量(万户) 912.2 80.4 43 1035.6
移动通信基站数量(个) 6287 927 595 7809
传输网 光缆(皮长公里) 56527 8553 5696 70775
电缆(皮长公里) 11470 572 790 12833
传输设备(端) 15857 914 561 17332
局房土建 业务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48.5 8.4 11.9 68.7
村村通电话 新开通电话行政村(个) 1720 784 279 2783
——建设大容量、高可靠传输网。采用密集波分和大容量SDH设备,适时应用ASON等新技术,提高网络通道调度灵活性和保护能力。加大微波、卫星等传输手段在部分山区的建设力度。
——结合市政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建设通信业务用房、通信管道以及无线通信基站,统筹市电引入、发电机组、蓄电池配备等电源建设。
——根据灾后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灾区农村通信网络恢复重建工作。深入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完成行政村通电话目标的同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继续推进宽带互联网向乡镇的拓展,加快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三)全面提升公众通信网安全可靠性
继续贯彻实施和强化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可靠性措施,结合网络技术进步和地震灾害暴露出的新问题,全面提高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
——强化系统设计,在网络建设与配置上实现多节点、多平面、多路由和多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可靠性。
专栏4 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
通信业务网 话音业务骨干网、数据业务骨干网均采用双节点、双路由、双归属方式互为备份,提高容灾能力;
光缆传输网 灾区各县要具备2条以上出县光缆路由;本地网骨干节点间、干线骨干节点间实现光缆网物理多路由,光缆网拓扑结构向网状网演进;接入光缆建设以物理双路由为主,条件具备的地区优先形成环路保护。传输系统采取双节点、双平面等多种安全保障措施。
多技术手段应用 传输手段继续保持光缆为主,灾害易发地区加大微波等无线技术和卫星等手段的应用力度,形成多技术手段安全容灾能力。
多网络间容灾备份 固定网和移动网之间、传统电路交换语音网和NGN语音网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形成容灾互备机制。探索建设各运营企业骨干机楼间的光缆调度环,实现部分骨干光缆的不同运营商路由备份。
——加大设备容灾和网络容灾新技术应用,适度提升通信设备和网络整体配置冗余度,根据国家调整的灾区地震区划、按有关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提高网络容灾等级和抗灾能力。
——建设适量高山移动通信基站和面向特殊需求的高可靠移动基站,提高机房和供电配备标准,配置有线、无线或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通信能力。
——扩容无线网、交换机、传输设备、宽带接入等通信设备,提升话务负荷能力。强化网络话务疏通控制能力,建立和完善紧急情况下应对海量话务的全网协同机制与实施操作流程,保障通信业务有效疏通。
(四)强化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针对汶川地震应急通信的经验和问题,结合国家应急通信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努力构建天地一体、高效协同的应急通信体系,保障紧急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指挥调度。
——加快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工程的实施,组建灾区省级通信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配置通信机动指挥调度装备,形成具有指挥、调度、管理、监测采集等多项功能的通信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充分发挥卫星等无线通信手段受地形、灾害影响小的优势,加快卫星应急通信和短波应急通信能力建设,适度加强受灾省的卫星和短波设备配置。
专栏5 应急通信
通信应急指挥调度 建设省级通信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机动指挥调度装备,实现部省、跨部门以及政企系统的互联,形成中央、地方、现场三级的高效一体的应急指挥调度体系。
卫星应急通信 电信运营企业加强卫星应急通信装备建设,配置卫星主站、卫星端站、便携端站、卫星通信车等,在应急状态下提供应急传输通道,解决专用通信及部分公众通信的需求,以及地、县、乡一级应急通信。
短波应急通信 在四川、甘肃和陕西建设短波通信中心并配置车载、便携短波设备。
应急通信装备更新完善 电信运营企业配备应急通信指挥车、应急通信车、车载交换机、通信工程车、应急基站、可携带的CDMA、GSM便携基站、卫星电话终端、集群终端、短波电台等应急通信装备。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 在成都建设区域应急通信物资储备中心。

应急通信机动电源扩容工程 电信运营企业配置部分可移动的油机设备、可携带的小容量电源设备,为重要电信局所及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应急供电。
——完善应急通信物资配置,结合实际增加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大型设备集中配置,小型化、便携化无线通信终端设备视情况配置到地(市)、县、乡。灾害易发地区重要接入节点配置油机设备、太阳能蓄电设备和备用电池等应急电源储备。
——加强应急通信系统和装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及时投入使用。积极探索应急通信“平战结合”的有效管理模式。加强应急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设备的培训,提高应急通信管理人员和保障队伍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助力灾区信息化建设
打造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助力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利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政府、企业和人民生活,提升重建效率与质量。
——综合利用信息通信网络的多种手段,助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支撑灾区政府社会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
——发展面向生产的网络信息服务,助力企业与行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信息综合服务和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移动信息化和移动电子商务,为灾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面向旅游、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等灾区重点行业,发展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发挥成都区域通信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对外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等产业发展。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助力灾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恢复灾区社会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灾区教育打造质优价廉宽带网络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参与灾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与系统建设,推进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灾区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
——联合各涉农部门,整合信息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化平台,大力开发低成本、灵活便捷信息通信服务产品,采用信息包月、资费优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丰富及时的灾区重建和生产生活信息。
专栏6 信息化建设
区域信息枢纽 建设从成都到国际出入口的高效、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成都数据灾备中心。
农村信息化 新开通422个乡镇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新建3500个农村信息服务点、1320个平安乡村视频监控点以及440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为22个乡镇开通互联网网站。
——加快实施“网络牵手、信息助残”行动,推进人文关怀。为残疾人开发和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医疗、娱乐、生活、精神关怀等网络信息服务,推进无障碍服务。
(六)推进设施共建共享
统筹灾区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切实有效减少重复建设。
——加强灾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通信管道、杆路、线缆、局房、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纳入灾区城乡建设规划。
专栏7 资源共享
干线光缆共建 实现小金-日隆-卧龙-映秀、汶川-米亚罗、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北川-茂县、黑水-壤口-刷经寺、丹巴-小金、壤塘-阿坝、金川-丹巴、绵阳-北川-平武、宝兴-小金等线路光缆的共建共享。
资源共享试点 在灾区的异地重建区,结合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等设施规划,组织开展通信管道、杆路、光缆、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综合示范区建设。
——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可靠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在通信恢复重建中,重点在无线通信基站、远距离传输光缆和杆路、城市内通信管道等方面开展工作,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不同网络资源,以及不同企业的网络资源共建共享。
——注重协调企业间关系,探索建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中成本分担、有偿使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有效机制,确保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
——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推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公共设施中管道、杆路等通信资源的建设,提升社会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规划落实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共同负责相关省通信基础设施重建规划实施的领导工作,电信运营企业集团公司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分析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其它中央部委的政策协调,强化通信与交通、铁路、电力、广电等部门的相互协作。
督促重建规划落实。电信运营企业依据本规划,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重建关键目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协调本省通信运营企业的恢复重建和督促检查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灾区省政府共同部署对重建规划的中期评估,针对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重建规划。
(二)完善应急通信体系
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强系统调整,细化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强化指挥调度流程,建立畅通高效的跨部门协调、企业间联动配合机制。加强应急通信管理和培训、演练机制,充实和强化应急通信保障管理和专业队伍。
加快应急通信能力建设。适度调整和落实《全国应急通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应急通信重点建设项目,提升交通、电力中断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大对卫星通信网络的扶持,研究论证低成本、广覆盖、安全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建立应急通信多元化投资渠道,中央、地方与企业投资相结合,共同推动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三)加强资源共享协调
探索建立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制订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标准体系,以及监督、检查、考核的管理办法;联合地方政府出台鼓励资源共享的优惠政策。
加强重建规划实施过程中资源共享的指导。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成立由省政府、省通信管理局和企业参加的共建协调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共建共享具体协调工作。统筹协调灾区各运营企业通信网络建设,以异地重建区域为重点,加大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推进力度,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区。已经达成共建、共享协议的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督促落实。
(四)鼓励网络节能降耗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节能降耗标准工作,推进将节能降耗标准纳入通信建设标准。结合灾区的能源、资源特点,优先研究适于灾区使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开展必要的试点工作。
在重建规划的实施中,鼓励采用多种方式降低能耗。推广环保节能型材料的使用,推广机房的标准化建设,加大智能通风和智能散热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优先选择低功耗、高集成度、低重量、高能效比的网络设备。引入电源、空调等配套设备的节能降耗技术。加大太阳能、风能等环保能源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力度。
(五)切实保障重建资金
充分发挥通信行业“全程全网、全国一盘棋”的优势,由通信运营企业集团总部建立政策倾斜机制,通过资金、物资、人力和制度倾斜,集中力量加大对本企业受灾严重地区通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鼓励灾区受灾企业发挥恢复重建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当利用信贷资金等渠道筹措恢复重建资金。积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应急通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需求参与规划、适当投入。
通信基础设施地震灾后重建工程总投资为194.9亿元,其中,公用通信网重建投资189.9亿,应急通信投资5亿。
专栏8 重建投资规模
(单位:亿元) 四川 甘肃 陕西 合计
中国电信 77.8 6.2 3.3 87.3
中国移动 53.0 8.0 5.1 66.1
中国联通 33.3 2.8 5.3 41.4
合计 164.1 17.0 13.8 194.9

(六)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依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等文件规定,积极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融资、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设施重建步伐。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部门经常性预算方面,向应急通信、灾区通信监管设施恢复重建上倾斜;在统一安排的全国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中,加大对灾区的保障和倾斜力度;鼓励灾区先行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试点,活跃灾区通信运营市场。
灾区各级政府将尽快确定本行政区内的城乡规划,积极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把通信局房、管道、基站等纳入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协调,在灾后重建中严格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建设中预留通信管道等资源,并允许通信企业以成本价共享;规范通信建设用地赔补工作,酌情降低赔补标准;简化局房、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用地、建设审批手续,加快审批流程;支持通信基站选址工作,协助协调选址、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保证灾区通信设施电力供应,协调加快电力报装程序,开设绿色通道,缩短通信建设周期;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帮助解决油料供应。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海南省三亚市人大常委会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亚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6年2月17日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三亚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构建和谐三亚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顺利推进三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主要依据《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主要阐述全市发展方向和布局,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前瞻性、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作用。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三亚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充分发挥三亚特色和资源优势,成功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战胜了强台风、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效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2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1亿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十五”目标1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7.7%,高于“十五”目标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4亿元,年均增长14.5%,高于“十五”目标2.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增速、增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十五”计划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1 :20.3:46.6演变为2005年的28.4:26.0:45.6。旅游业转型增效初见成效,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0.9%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6%,先后建成了喜来登酒店、万豪酒店、希尔顿酒店、南山海上观音、亚龙湾红峡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三亚正成为世界最大的潜水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重要的高尔夫球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十头万户”、百艘百吨渔船建造、兰花示范种植等亮点工程,逐步形成了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热带花卉等优势特色。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扶持了绿色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环保建材等一批新型工业,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0.2%的速度稳步增长,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房地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是“九五”的11.5倍,销售额达108亿元,对“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经过几年努力,文体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基本具备。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围绕打造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大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了市、镇两级总体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46%。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8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2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两河三岸景观改造、三亚国际客运港码头和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等市区道路改造工程等,修建了三亚湾大桥和城市公园、鹿回头广场;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闲置土地、“半拉子”工程已全部处置完毕;红沙污水处理厂、亚龙湾污水处理站及海棠湾供水工程、西岛、蜈岐洲岛、崖城水厂等四个供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大隆水库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为三亚农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城乡电网经过几年改造得到极大改善,市区主街道电缆下地已基本实现;民用天然气管网已部分供气;丰兴隆大桥、污水管网扩建二期工程、凤凰机场二期工程、国际客运港、河口旧城改造等工程推进顺利,城市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共退耕还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九五”末的60%、41.7%、13.9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64%、44.4%、18.4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50%提高到2005年71%,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入选中国“最佳魅力城市”。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已完成三亚宾馆、第一糖烟酒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重组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北亚航空公司,成立了合作公司—三亚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实现市政府与南方航空公司战略合作;组建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顺利过渡。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组建并控股三亚市国际旅游会展有限公司和三亚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土地“招、拍、挂”制度得到有力实施,土地市场更加规范,带动了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和运作。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农民税负明显减轻。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改革等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通过举办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南山海上观音开光大典、电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三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在国内外均得到空前提升。“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约7.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为2.2亿美元,年均增长10.8%,增幅超过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

  统筹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以城哺农,以城带乡”,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五”期间共建成文明生态村138个,开展了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工程,修建农村道路316公里,农电改造投入资金近亿元,实现了村村通电、同网同价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投资累计突破10亿元,有力促进了社会各事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总人口51.2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育投入建设资金约3.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市九小已建成开学,新三亚市一中、三亚鲁迅中学也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招生,三亚博雅中学正在加快建设。“两基”任务基本完成,2002年通过国家检查验收。2005年,小学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从2000年的19.1%提高到2005年38.2%。高等院校建设取得突破,“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投入约7亿元,三亚航空旅游学院和三亚学院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于2005年秋季招生,现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学院和三亚学院在校学生共计2550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十五”期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16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6项,市级 105项。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重点实施了村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从2000年的86%和85%提高到95%,兴建了市图书馆、美丽之冠会展中心和三亚大剧院等。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大力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行了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中医院新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农垦三亚医院传染病区等项目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5年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比“九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6075元,年均增长12.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77元,年均增长5.9%。

  总体上看,“十五”是三亚大发展、大建设、大进步的时期,是经济运行质量最高、社会事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从总体上看,三亚目前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经济总量小的“三低一小”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尚有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市民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短缺仍然制约着三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这些与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十一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十一五”将是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外产业的区域性转移不断加快,“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呈现加速之势,海南大特区与大都市圈的互动合作更为紧密频繁,为三亚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用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十一五”期间将是三亚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是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的战略完善期,同时也是迎接国内外双重挑战的战略竞争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加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自1998年以来三亚经济已连续八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步入快行道,“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房地产、社会事业等领域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将更加明显。以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和西环铁路改造提速、东环城际快速客运轨道建设、环岛高速公路东西线连接等重大项目实施为契机,以三港分离、凤凰机场扩建、火车站北迁、海棠湾和红塘湾开发、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等项目为载体,三亚将加快海上、空中、陆路三大枢纽工程的建设,实现城市“南进北扩、东拓西展”的战略性转移,搭建起世界旅游名城的主骨架。同时,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将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开辟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城市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双重拓展为三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

  本世纪第一个二十年,是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住房、汽车正成为居民消费的三大热点。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三亚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热带特色农业和房地产等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战略和海南建设中国旅游名省战略的实施,三亚作为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海南旅游龙头,必将得到国家和海南省在政策和投资上的更多支持。同时,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海上安全提升了南海油气开发战略地位,为三亚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发展临海工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十一五”期间将是三亚“一产发展、二产突破、三产提升”、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黄金时期。随着城市总规修编的完成和落实,以及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三亚将进入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关键期,发展空间由沿海岸的“带状”向海上和内陆延伸,形成“组团规划、片区发展”的新格局,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另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推行和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将使三亚进入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同步快速推进阶段,城乡发展日益协调。

   (三)体制创新的战略完善期

  “十一五”期间三亚体制改革将由重点突破向综合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围绕产业转型增效、消费结构升级,更加强调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加速进行。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和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市场运行特别是旅游业的经营与管理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接轨,外资参与三亚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将更加活跃。

   (四)迎接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旅游业是三亚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有近30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客源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也使三亚旅游业和热带农业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强劲冲击。旅游业方面,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都是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与三亚具有很大相似性,是三亚发展国际旅游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流。在热带农业方面,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货物贸易往来的自由化和国家对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实行的开放政策,都将对三亚热带农业发展构成极大压力。毫无疑问,未来三亚发展将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市两都三中心”战略构想,以实现快速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造良好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本举措,重点实施优势产业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品牌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把三亚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生态优良、功能完善、魅力独具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按照“一市两都三中心”的战略构思,努力打造“实力三亚、活力三亚、和谐三亚、魅力三亚”,力争到2010年把三亚建设成为带动琼南发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全国人民旅游度假、健康休闲的“大阳台”,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滨海度假休闲目的地。

   ——建设实力三亚。创造条件打造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中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中国一流的游艇会所基地和中国南部影视基地,扩展城市发展内涵,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在结构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50亿元,年均增长10.5%(按包天然气工业口经测算;按原口经测算为12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00元,年均增长8.0%;地方财政收入翻番,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农业基础更加巩固,新型工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活力三亚。构建城市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营造更具活力、更加规范的发展环境,经济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招商引资活跃,全民创业氛围浓厚,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人才聚集,人力资本丰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作为琼南信息、人才、商品集散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

  ——建设和谐三亚。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生态村比例达到6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大学在校生力争达到2万人,青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5~1年。全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防灾减灾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明显加强。

  ——建设魅力三亚。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强,综合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国内一流。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城市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工业废气、废水处理达标率保持100%水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洁能源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健康、时尚、休闲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框架基本建立。

三、指导原则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坚持速度和效益统一的基础上要争取更快的发展速度,加快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步伐,不断提高三亚产业竞争力、财政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深化改革、聚集资本、吸引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质和量的快速提升。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的作用,三亚“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各市县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海南经济基础及其岛屿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三亚未来20年要保持快速增长,根本出路在改革开放。三亚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的必要条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勤于学习,善于借鉴和总结,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路子。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职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三亚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四)以优化结构为主线

  结构决定功能、决定效率。优化结构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和省的有关方针政策,解决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制的遗留问题,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的较快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优化城乡结构;与三亚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具有优势禀赋的旅游业为主导,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集中政府财力于社会公共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五)坚守生态保护红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立市之本,保护特有的自然风貌是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三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创导“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根”和“以人为主导,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坚持以保护为基点,在保护中开发,新景点、新项目开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和区域环境容量,形成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海滨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经济结构,建设实力三亚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四港”(空港、客运港、货运港、渔港)、“六网”(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网、污水网)、“两站”(火车站迁建、汽车站迁建)、“五路”(西环铁路境内段改线工程、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工程、田独至藤桥城市交通主干道、红沙至六道公路、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一桥”(红沙大桥)建设,特别是要将对外交通作为三亚“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海、陆、空区域性交通枢纽,强化城市功能,提升三亚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1.推进区域性航空中转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海南三、四、五航权开放机遇,增加直飞国内超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东南亚、欧美各国主要城市的航线及航班落地中转,大幅提高三亚旅游的可进入性,为三亚扩大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同时吸引更多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物流、客流,争取形成区域性航空中转基地和物流、客流中心。

  加快凤凰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机场中转设施建设,增强机场的吞吐能力,2010年运送能力达到6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达到4.2万吨;提高机场管理水平和航班衔接能力,增强中转业务服务功能;改善机场及其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吸引国外航空公司在三亚设置办事处和基地,打造区域性航空运输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推动三亚航空信息、航油供应和航材保障业的发展。

  改革签证制度,简化出入关手续,创造宽松经营环境和有利于航空枢纽发展的体制及政策环境。

  2.打造区域性海运中心

  加快“三港”分离,提高口岸集散功能,以三亚国际客运港、南山货运港、六道湾渔港建设为重点,集约化发展港口和航运业,建设海南省海上客运、货运中心和琼南渔业集散基地。

  加快三亚国际客运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客运联检大楼,实现海关、边防、检疫、检验、口岸、安全等部门联合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客运港联检、候船、邮轮物资供应、商业配套和商务办公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形成60万人次以上的年接待能力。加快人工岛综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为建设国际化、高档次旅游、购物、餐饮、娱乐区创造条件。加强区域协作,开辟三亚至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等国内、国际旅游航线,使三亚港成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海上旅游客运中心和国际游船接待基地。

  加快南山货运港综合开发。在总体规划论证基础上,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港口建设进程。根据货物的流量、流向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十一五”期间完成1万吨级综合泊位1个(码头结构兼顾2 万吨级杂货船、散货船)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形成100万吨的年吞吐能力,使建成后的南山港成为区域性货运中心和重要的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加强港口园区规划论证及招商工作,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油气化工业。

  加快六道湾渔港建设。加快渔港新区拆迁和渔港设施建设,完成现有海洋渔业向六道湾的集中,形成水产品交易、储藏、加工一体化的渔业功能区。合理规划和组织渔港内外交通,突破交通瓶颈,缩短渔港至市区距离。保持渔港特有的风土人情,营造滨海热带渔村环境氛围,带动六道山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渔业服务和产品加工贸易,将六道湾渔港建设成为海南省最大的集生产、贮藏、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服务琼南,辐射南海。

  3.建设琼南现代陆上交通枢纽

  推进西环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开通时速120公里的城际列车,加强岛内交通枢纽功能。完成三亚火车站北迁工程,实现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的无缝对接,减少站场和铁路交通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向内陆拓展。争取2006年开通三亚—北京、三亚—上海、三亚—广州的直达列车,2007年开通三亚—武汉、三亚—重庆(成都)的直达列车,打通三亚至大陆东、中、西部的铁路交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东环城际快速客运铁路的规划论证和施工建设,实现铁路运输的客货分流,货运直达南山港,客运抵达三亚火车站。保留南山港至现三亚火车站之间的铁路,作为未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之用,推动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

  完善城市对外公路交通网络。完成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建设,使东、西线高速公路完全对接,开辟东线市县到西线市县最便捷的快速通道,有效减轻城区过境交通压力。尽快完成长途汽车站的搬迁建设,同时加快凤凰、荔枝沟高速出口路和新火车站道路、红沙大桥到六道湾渔港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形成高效率、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的有机联动,提高对外交通能力,为三亚成为琼南物流、人流集散中心创造条件。

  4.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市内交通和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信息通讯、消防等城镇基础设施,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条件,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着眼于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维护保养、收费体系等制度改革,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完善市政道路交通网络,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快建设环岛高速公路与城区、羊栏、月川的连接路以及鹿回头海景大道、月川区道路、解放路延长线等城市主干道,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城市主干道路网。高标准完善旅游道路及主要景区连接线,使景区内部和景区之间连接道路达到最便捷。通过道路建设,带动“三湾”发展;加快天涯海角段国道改线工程建设和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通道的同时,带动红塘湾区域的旅游开发;加快田独到藤桥河城市快速干道建设,促进海棠湾区域的综合开发;加快红沙大桥及六道湾渔港道路建设,提升安游公路等级,打通连接安游公路通道,突破交通瓶颈,缩短渔港至市区距离,带动榆林湾开发建设。

  完善电力电网设施建设,提高用电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城市电网改造,城区主要街道电网10KV及以下线路全部逐步下地。加快220KV三亚东站输变电工程和鸭仔塘站增容工程电网建设,新建110KV河东、羊栏、河口、藤桥等输变电工程,扩建110KV河西、河东、南山、亚龙湾和田独等变电站,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开发建设的用电需求。

  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加快建设丹洲——亚龙湾供气支线,田独——海棠湾供气支线,以满足亚龙湾、田独和海棠湾等地区的用气要求。到2010年,力争主城区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5%以上。在实施亚龙湾等供气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天涯镇、海波和凤凰镇供气工程规划,远期实现田独镇经红沙与市区供气中压管网成环,天涯镇、海波和凤凰镇供气中压管网成环,确保三亚市供气平稳。

  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加强污水的综合处理,严格控制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加快主城区污水管网工程的建设和红沙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建设河西港务局码头区域、金鸡岭路至荔枝沟、田独镇地区污水管道,新建三亚湾新城区、落笔洞区、鹿回头区三级污水处理厂和林旺二级污水处理厂,扩建亚龙湾西、南山污水处理厂。改造生态垃圾处理厂,使其按设计能力运转。加快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完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完善信息通讯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通信能力。加强通信网络发展,建设数字三亚。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以光缆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化通信基础网络。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工程。加强三亚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加快党政机关各部门的建网、联网和用网工作及综合网络信息数据交换、安全监控和备份中心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农网工程、工业企业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企网工程、医疗信息应用系统与三亚金卫网工程和旅游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推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校校通工程落到实处。

  完善消防设施,提高城市整体抗御火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加快特勤消防站、临春、海坡消防站和荔枝沟琼南消防训练基地的建设,解决三亚湾路、凤凰路、迎宾路的市政消火栓欠帐问题,将市政消火栓与各项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使用;建设完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加快消防车辆装备建设步伐,尽快达到消防站国际最低车辆配置标准。

   5.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水网建设,做好防洪、防潮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游客用水,为城市开发建设、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完成大隆水库枢纽工程、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解决西部农业生产用水、崖城地区生活用水、南山文化旅游区用水,满足南山货运港建设及港区综合开发、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梅山工业开发区建设用水需求。推进三亚河防洪、藤桥河防洪、亚龙溪防潮等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完善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及主渠道硬板化防渗改造,为农业生产丰收提供保障。

  (二)扩展城市空间,提升发展的承载力

  紧紧围绕“一市两都三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产业支撑原则、突出个性和特色原则、培育文化竞争力原则、生态保护原则、功能完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城乡统筹原则、标准化管理原则、高效经营原则,树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把城市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1.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南进北扩、东拓西展”,形成“海陆并举、中间厚实、两翼齐飞”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发展蓝色经济,再造“海上三亚”。利用海洋优势,积极发展海上旅游业、海洋渔业、海上物流业,深度开发利用海洋油气、矿产、生物等资源,培育临海工业新优势,建立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推动三亚经济由陆路向海洋拓展。

  加快推进西环铁路境内段改线工程、环岛高速公路三亚连接段工程、火车站迁建、汽车站迁建、荔枝沟和凤凰两条出口路建设,推动城市向北扩张。重点建设月川新区,做好城市新行政中心建设,使月川新区成为功能合理、环境优越的全国一流的新型城市社区。

  东部重点开发六道渔港,加快红沙大桥、红沙至六道公路建设,带动红沙湾和六道湾开发,推动城市向东拓展。

  西部重点完善海坡旅游度假基地,加快天涯海角至南山国道改造,带动红塘湾、天涯海角开发,推动城市向西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做实中间”。把市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一流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区,增强主城区的聚集辐射能力,强化主城区的服务功能和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市域发展中的主导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三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财富集聚的中心。加快南山货运港、田独至藤桥城市交通主干道建设,带动海棠湾和南山、梅山开发,“两翼推进”,促进三亚东、西部共同发展。高水平制定海棠湾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统筹考虑一、二、三线土地的有效利用,稳步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化的都市新城区。

   2.强化城镇辐射功能

  完善“一城五镇”的城镇发展框架。围绕“一片一线五点”,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周边镇为支点,引导和培育沿海带状城镇群的发展,形成“组团规划、片区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加快三亚河出海口片区、海坡片区、阳光海岸、海坡三亚湾新城区、临春片区、红塘湾、六道湾等大的片区改造和开发,推动市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心城区与镇区的沟通协作,强化地域分工,更好地发挥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心镇。凤凰镇继续发展城郊型农业和旅游产品加工,形成三亚中部旅游服务基地。田独镇在大力发展热带水果、花卉、海洋捕捞及海洋养殖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旅游及旅游服务业,推动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天涯镇着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在全市旅游业总体规划指导下,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支柱。崖城镇在巩固反季节瓜菜与热带水果种植、海洋养殖捕捞、南繁育种等传统优势产业,相应配套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等加工业的基础上,发掘自身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结合旧城改造、崖州古城保护、热带高效农业建设等,开发琼崖文化之旅、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充实三亚旅游体系,丰富三亚旅游内涵,成为南山工业区、南山风景名胜区的后勤服务基地。海棠湾镇以其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以名优水果、冬季瓜菜为主的热带高效农业,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有序开发的原则,努力发展以观光、度假旅游业和农产品营销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实施优势产业战略,增强经济核心增长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依托科技创新,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三亚经济实力。

  1.加速旅游业转型增效

  认真实施《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旅游业是三亚“十一五”期间的主导产业,担负着引领经济起飞和社会繁荣的双重职责。应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为主要杠杆,积极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打造“休闲之都”、“健康之都”、“会展中心”、“时尚中心”、“购物中心”,构建“一市两都三中心”的基本框架。以创旅游品牌为核心,提高旅游服务档次,创新旅游产品内容,下大力气打造高品位、高档次、在国内国际具有较高声誉的特色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尽快形成旅游业的规模效益,推动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由单一的娱乐场所、娱乐项目向复合式、多功能、多层次的娱乐基地发展,促进旅游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努力将三亚建设成为中国13亿人口的度假天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做好“生态、美丽、休闲、健康”四篇文章,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健、美、学”九要素,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扩大港澳台、日韩俄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美市场。力争到2010年,星级酒店接待过夜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

  积极申办“国际旅游特区”,建设中国国际旅游的龙头和示范窗口。向国家申请创办“国际旅游特区(试验区)”,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放在三亚先行先试,把国际旅游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三亚先行探索,取得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试验权。以突破制约旅游休闲、文化会展等发展的瓶颈为重点,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以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机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逐步实现国际游客的自由出入、资金的自由流动、货物的自由通关。充分发挥三亚旅游对中国国际旅游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旅游高端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和重要平台。

  推进形成“东、西、南、北、中”放射状旅游空间新格局,加速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加快滨海老景区的改造和扩建,全面提升其档次和品位,高规格、高品位开发新景区、景点,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旅游吸引力。配套完善南山文化旅游区和爱心大世界景区功能,改造扩建天涯海角等传统景区景点,加快推进红塘湾、三亚湾开发建设,深度挖掘崖城孔庙等历史文化项目,打造西部旅游观光走廊。高水平、高质量开发亚龙湾、海棠湾,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东部旅游度假休闲带。利用丰富的热带森林和地热资源,推进羊栏、半岭水库、南田旅游区森林浴和温泉项目建设,打造北部康复疗养度假区。以将游客引入市区消费为目标,加快完善旅游配套功能,重点推进时代海岸、阳光海岸等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不夜城,培养旅游核心消费区,构建覆盖城区包括鹿回头、大东海、公园、广场在内的以旅游消费、大众休闲游憩为主题的中部旅游综合区。推动滨海旅游从沿岸向海岛、海洋拓展,继续开发和完善蜈支州岛、西岛景区旅游设施和项目建设,构建“六大湾、六海岛、海上航线”交相辉映的南部海上旅游区,实现“海上看三亚、海上游三亚”的战略目标,开辟旅游新天地。

  以休闲度假为导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旅游产业链。(1)大力开发海上娱乐项目。开辟海上休闲观光及旅游客运航线,努力开通国际邮轮三亚游的海上航线,深度开发潜水、冲浪、帆船、海底观光等旅游项目,丰富海上休闲运动旅游内涵,提高海上娱乐产品质量。(2)加快发展游艇经济。利用三亚海域面积广阔、岛屿众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发展私人游艇,加快建设游艇码头,建立游艇俱乐部,引进各类豪华游艇,吸引大批富裕阶层和游艇爱好者前来休闲度假,形成游艇经济,建设中国一流的“游艇基地”。(3)积极发展高尔夫产业。针对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加快鹿回头、南山等高尔夫球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积极培育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价格、气候以及海南球场密集、类型多样的整体优势,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并以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推动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尔夫天堂。(4)进一步发展会议会展旅游。加快三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建设,完善现代化通讯、监控、同声翻译、图文传真、影音传送等会务服务与配套设施,培养专业化人才;利用环境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诸如高层论坛、研讨、时尚活动等高等级、悠闲式的会议、会展旅游;利用热带特色农业和南繁育种的优势,积极推广特种产品科研、展销、订货等专项会议、会展旅游;利用国家南海油气开发以及海南省西部工业带加速发展的机遇,有针对性的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的企业年会、董事会、客户协调会、联谊会、订货会等来三亚召开;建立会展旅游协调公关机构,争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5)努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积极挖掘三亚热带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福寿文化、美丽文化、民族风情文化等文化内涵,开发出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6)加快发展健康休闲旅游。加强康复医疗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中医保健、美容美体、温泉疗养等产品,创造条件建设1~2个规模较大的康复医疗项目,努力把三亚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富有特色的中医保健、康复疗养中心。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打造旅游购物和美食天堂。深度挖掘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建立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生产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统一规划和包装以海产品为主的餐饮美食,形成具有热带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及餐饮旅游产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办旅游免税商店,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商贸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优化商品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及多种业态在景点附近和游客易于到达的地方设立小商铺、便利店、连锁店、街市、夜市、购物中心等,选取适当地点开辟旅游商业步行街和特色商品市场,形成商品类型丰富、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络,满足本地居民和游客的不同购物需求,以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旅游商业氛围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创造消费、扩大消费,以商贸促旅游。

  加快旅游业全方位开放步伐。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市场运营的方针,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旅游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合作进行旅游开发等方式,加快与外来企业、外来资本特别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国际大旅游集团的合资合作,让更多外资进入三亚旅游市场。同时鼓励引导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方位大开放系统,以旅游立市、旅游兴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共赢局面。加强与陵水、保亭、乐东、五指山等县市的旅游合作与互动,打造琼南旅游经济圈,以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为补充,以全省的旅游为纵深,以泛珠三角(特别是要加强与粤、深、港澳旅游市场的合作)和“10+1”区域合作为依托,积极参与大旅游经济区的宣传与合作,借势发展,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尽可能拓宽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

  2.加快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海洋渔业

  着力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南繁育种、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冬季瓜菜、热带林木等热带高效农业;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普及设施栽培技术和精准种植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沼气系列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推动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和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中介组织,完善经营机制,开拓培育市场,搞活产品流通,提高综合效益。未来五年,把全市农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产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化农业雏形。

  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以拓展营销渠道为先导,在发挥“季节差、无公害、名特优”等优势的基础上,推进产品更新、保鲜技术和营销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实施“百项农业新技术”,支持新品种及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打造中国南繁育种基地,采用基因重组等农业生物技术快速繁育种苗、培育新品种;组织科研力量,联合国家权威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加快热带农作物认证标准和等级评定标准制定,占据世界热带作物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应对来自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省的竞争。

  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做大做强畜牧业。进一步扩大“一村一品一特色”富民工程建设步伐,扶持农民实施“十头万户”养猪工程;继续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以“无疫区”品牌推动三亚畜牧业规模化进程,引进良种良苗,调优畜禽品种结构,打造三亚畜牧业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海促渔、以海强市、以海富民”,建设中国南海渔业基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由三场(三亚近海渔场、西中沙、东南沙远海渔场)、三湾(海棠湾、红塘湾、崖洲湾)、一港(六道湾渔港)组成的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合理规划海洋捕捞和养殖产值比例,限制近海捕捞,加快发展外海捕捞,实现外海捕捞规模化、专业化;采用亲种纯化、工厂化育苗、抗性育种等高新技术进行珍贵海产品良种繁育和引种驯化,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技术、微生物复合制剂与酶制剂净化养殖技术、立体生态混合养殖技术、轮回养殖技术、海淡水混合养殖技术等先进养殖技术,推动养殖品种由单一的海洋普通品种向名贵海洋珍品方向发展;调整海水养殖结构,限制近岸的高位池养殖,发展浅海养殖和抗风浪式的深海网箱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建立人工渔礁,发展休闲渔业。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加快六道湾渔港码头建设以及渔业交易中心建设,把三亚建设成为南海渔业集散基地。进一步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推进水产品由初加工向精细加工、品种多样化转变,打造三亚水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水产品保鲜运输体系,拓展销售范围,扩大市场份额。

  3.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发展

  借助外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热带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等优势,引进一批企业、开发一批项目,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发展,大幅提升工业整体实力。

  重点发展荔枝沟工业区和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区,培育发展南山出口加工区和梅山工业区,努力推进南山货运港和六道湾渔港临港工业的发展。荔枝沟工业区主要发展水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休闲方便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旅游工艺品加工,重点建设海润珠宝配送基地等项目。田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发展生物制药、旅游商品开发、高精电子产品生产及软件开发,重点建设海军无线电设备维修厂、海南日报三亚印刷基地、三亚同济软件产业园等项目。南山和梅山工业区作为工业发展备用地,“十一五”期间应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前期工作,未来梅山工业区主要依托南海油气资源及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化纤、纺织业、精细化工和下游产品加工等产业,南山出口加工区主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海洋产业,重点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生产后勤服务基地。南山货运港依托深水良港大吨位船舶可大进大出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宗海运货物集散、加工以及客船、货船、渔船、高档次游艇维修制造等临港工业,重点建设南山修造基地等项目。六道湾渔港重点发展制冰、冷冻、海产品加工、深海动植物资源深加工等临港工业。

  4.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充分利用三亚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健康、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由于三亚现存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按“土地供应略少于市场需求”的原则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对土地交易实行“招、拍、挂”,确保土地交易的公正、公平、公开,杜绝黑市交易,促进三亚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合理地调整可供开发的土地级别。根据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以拥有旅游度假资源优劣程度为标准对全市土地级别进行调控,确定出让地块的起拍价格,拉大土地级差地租,将拥有最优度假资源的用地规划为高档房产项目开发,而将不具备旅游度假资源的用地规划为中低档房产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在酒店建设上要坚持限制一般酒店、控制高级酒店、发展顶级酒店的思路,争取吸引更多世界知名品牌酒店进驻三亚。明确规定海边用地不再批准新建商品房项目,避免对稀缺海景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土地供应市场更加科学、公平、合理。

  借鉴国外旅游度假胜地房地产业的开发经验,吸取其先进的开发理念,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度假资源优势,突出休闲度假和健康长寿适于居住的主题,努力把三亚建成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外富裕阶层的第二居住地。

  根据三亚房地产市场“两极分化”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做好房地产市场推广工作,高端市场以“长三角地区”和首都等国内最发达地区为主,兼顾国内“高寒地区”、“西北边远地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低端市场以“海南本地”居住为主,兼顾“高寒地区”、“西北边远地区”养老需求。

  未来房地产产品开发重点针对“高端市场”,以结合旅游业的休闲度假物业为主,如产权酒店、酒店式公寓、高品位的休闲度假别墅等,满足高消费客户休闲度假、投资保值的需要;兼顾不占有优越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针对“低端市场”的中档小区,满足购房客户居住、养老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完善针对本市居民、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重视本地居民和城镇化需要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总量调控和建设保证机制,合理确定经济实用房建设规模,解决好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健全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政策。

  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测、监测,密切关注房地产业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起大落”。把握好土地供应的规模,控制好开发的节奏,努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发挥对三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5.大力发展文体健康产业

  三亚发展文体健康产业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整合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文体产业,大力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健康体育、美丽时尚、影视制作、新闻图书出版、会议会展等文化健康产业。

  继续办好亚洲高尔夫巡回赛三亚公开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南山长寿文化节等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努力吸引更多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在三亚举办,做到季季有引起国内关注的活动,年年有吸引全球目光的活动。加快文化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组建高水准的市属文艺歌舞团体,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顶级演艺团体、娱乐机构和投资商在三亚投资组建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和巡回演出。建设具有热带风情、集外景拍摄基地、室内摄影棚和影视创作、制作、交易为一体的中国南部影视基地,吸引更多的影视机构前来三亚拍摄制作节目。加快体育会展中心等场馆建设,促成一批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落户三亚。加强会议、会展软、硬环境建设,努力吸引更多国家机关、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在三亚举办会议和开办会议培训中心。力争到2010年将三亚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动漫画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区域性会议中心以及中国一流的体育冬训基地,使文化体育健康产业逐步成为三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6.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体系

  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适应国家南海权益保障和能源安全战略要求,根据海南省“以海兴陆、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梅山工业区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通过完善“三通一平”,利用南海对外开放区块政策,采取土地出让、税收等政策优惠,加快南海油气开发服务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重点发展海洋资源研发、石油储备、油气中转运输、石油化工、压缩天然气、天然气发电、化肥生产、天然气化工及下游产品加工,使之成为主体功能完善、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的中国南海现代化后勤服务基地和重要的油气加工基地。

  建设港口商贸服务区。依托港口优势,以强化港口功能为突破口,建设危险品、大宗物资码头和仓储,联通海上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把港口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和贸易优势,加快发展物流运输产业,做到商流与物流相结合、仓储基地与港口运输枢纽相结合、港口综合服务与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石化加工基地相呼应,努力推动 “大港口、大物流、大服务”格局的形成。

  建设南山修船基地。发展修船工业和船用、渔用设备制造业,至2010年,形成修船100艘次的生产能力,基本具备新型渔业机械、捕捞用具、渔用仪器、新型网具钓具的修造能力,提高热带远洋渔轮开发及其配套冷冻、加工技术水平,最终目标是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性港口相适应的大型维修基地和高档次的游艇制造工厂,形成具有三亚特色的临港工业集群。

二、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活力三亚

  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体制创新,提高政府效能,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力求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性领域和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为三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一)加快政府转型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改变重审批、轻服务,重管制、轻管理现象,实现政府由经济管理者向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转变。理顺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镇两级政府职能。强化市政府对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规划等的调控管理职能和制定规则、监督规则执行职能。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重大决策公开听证制度,强化人大、政协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认真执行国家的《行政许可法》,实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打造数字城区,优化生活和营商环境。

  改进机关作风。围绕决策、规划、执行和考核等基本环节,创新机制,规范办事程序。清理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的范围和程序,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推广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把三亚建设成为全国沿海城市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府公信力最佳的城市之一。加大对公务员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务员素质。

  (二)深化国企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整合发展一批”、“改制推出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方式,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改制和重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评估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企改革有序规范进行。要积极主动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控股和增资扩股,整合优势资产、资源,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和竟争力。

  加快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加速培育要素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鼓励其朝外向型、科技型、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切实落实各项扶持、奖励政策,保障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公平、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壮大中介组织

  鼓励发展各种中介组织。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明确各种中介组织的职能定位,提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素质,规范中介组织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沟通协调、服务代理、信息咨询、公正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为企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调整结构,完善职能,自主办会,增强实力,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管理规范、覆盖广阔的行业协会结构体系;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实行政会分开,贯彻“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筹经费”的原则,支持行业协会自主办会,从主要由政府部门发起组建逐步过渡为由企业发起组建行业协会。

  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规章、政策,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规范运作,保障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社区自治能量,促进中介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社会发展、市场调节和基层民主的统一。发挥社区中介组织在组织群众、服务社区、完善社区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基层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各种市场中介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的政策氛围。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设定准入门槛,强化监管机制,对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欺骗公众、损害社会的行为严格惩处,规范市场,强化市场中介组织执业风险意识。

  (四)整顿市场环境

  积极发展资本、产权、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

  加强对商业合同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对拒绝履行合同、恶意欺诈等行为实施惩处。规范农业订单相关条款,明确农产品购销种类、数量、质量、价格,约定违约责任,减少订单执行阻力。

  依据“满足需求,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投资方向;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强化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监管,严防恶意炒作;加强房地产信息发布工作,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建设房地产预警机制,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宾馆、餐饮、旅行社等行业和导游、出租车司机等从业者的行为。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畅通投诉渠道,广泛听取市民、游客等公众群体对旅游市场整治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整改效率;加大执法力度,打击恶性竞

关于发布《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及实施办法的通知

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


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公告



关于发布《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及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经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审查通过,《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实施办法已由协会秘书处制定,现一并予以发布施行。
  附件1:《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
  附件2:《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实施办法


二00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附件一



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建设监理执业和经营行为,维护交通建设监理市场的正常秩序及监理行业的声誉,保障监理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交通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和交通部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章程,制定本公约。



第二条 凡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员单位及其从业的监理人员,均必须遵守本公约。



第二章 监理企业自律



第三条 监理企业从事交通建设监理活动,应遵循“严格监理,优质服务,公正科学,廉洁自律”的职业准则,切实执行国家和交通部有关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守法经营,诚信敬业,认真履行监理合同规定的义务,承担约定的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四条 不得在申请资质等级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从事有关监理业务。



第五条 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的监理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承接监理业务,不越级监理,不违规挂靠承接业务。



第六条 在工程监理招投标活动中,坚持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自觉遵守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规定。不得弄虚作假、串通作弊、行贿、回扣、围标、竞相压价、超低价抢标以及在招投标活动中互相诋毁。



第七条 严格按合同约定配置项目监理人员,不挂名虚设或将监理人员在多个项目同时挂名,不随意更换项目骨干监理人员,不使用无资格或未经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从事监理工作。



第八条 规范监理行为,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监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无理拒绝或拖延处理业主和施工企业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确保监理项目工作到位、设施到位、责任到位,避免监理工作的重大失误。



第九条 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聘用监理人员,依法维护监理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按合同或协议规定准时发放工资,提供劳动保护,并进行业务培训。



第十条 不得损害业主和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不泄露受监工程需要保密的事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事故应按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给予赔偿。



第三章 监理人员自律



第十一条 监理从业人员必须遵纪守法,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尽职尽责,坚持工作的服务性、公正性、科学性,严格按合同约定,为工程提供优质监理服务。



第十二条 不能以个人名义承揽监理业务,不在施工企业或材料、设备生产供应等单位兼职;不为所监理的项目指定施工队伍和材料、设备、构配件供应商;不向施工企业索取钱物,不收受施工企业的任何礼金和礼品,不参与、不干预施工企业正常的用人安排。



第十三条 不得转借、出卖、伪造、涂改监理资格证书以及其他相关资信证明。



第十四条 坚持原则,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处理施工质量问题。评定工程质量及统计工程数量,要以准确的测试数据和资料为依据,并对自己签认的各种证据负责。



第十五条 遵守公共关系准则,同行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友好合作。不损害同行的声誉,不妨害同行的工作。



第十六条 按照聘用合同的规定在聘用单位从事监理工作,不擅自离聘,对因个人擅离职守给工程和聘用单位造成的损失承担经济责任。



第十七条 积极参加监理技术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努力提高技术、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合同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第四章 违约处理



第十八条 会员单位及其从业监理人员如违反本公约,经核实后,由协会或有关会员单位根据违约次数、情节轻重、影响大小、造成损失等情况,给予处理或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九条 对会员单位违反公约行为的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暂停协会会员资格半年、一年,并在协会简讯或《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及有关信息网站上予以公告;

(三)取消协会副秘书长、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资格,并解除相应的职务;

(四)取消协会会员资格,并在协会简讯或《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及有关信息网站上予以公告;

(五)建议有关行政、资质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降低或撤消资质等级等处理。

(六)因违反公约致使业主和施工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 对监理从业人员违反公约行为的处理

(一)由有关会员单位进行批评教育;

(二)由有关会员单位按规定进行处分或处理;

(三)违反公约并违反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法规人员,由有关行政、资质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理;

(四)严重违反公约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并构成犯罪的人员,由有关行政、资质管理部门处理,并由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协会秘书处建立信用档案,对违反公约的单位和人员进行登记并在网站上予以公布。各会员单位要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尊重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处理决定,共同维护好交通建设监理市场的秩序和行业的声誉。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公约经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5月1日起试行。



第二十三条 本公约实施办法由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秘书处制定。



第二十四条 本公约由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附件二





《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
实 施 办 法


为保障《交通建设监理行业从业自律公约》(试行)(以下简称《公约》)有效实施,根据《公约》第二十三条要求,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督促检查

(一)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秘书处各办事机构及协会各分支机构,结合各自的业务工作,负责督促会员单位履行《公约》,并了解、检查有关情况。由协会秘书处业务部负责收集有关信息,建立监理企业信用档案。

(二)各会员单位的负责人及主管部门,要教育监理人员(包括临时聘用的监理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公约》,并指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履约情况。

二、违约投诉

(三)协会秘书处业务部负责受理对有关单位、监理人员违反《公约》行为的投诉和举报。违约投诉、举报电话是:010—85113181。

(四)投诉人须提供书面材料,并签署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说明投诉的事由及根据,以便调查核实。举报除提供具体线索外,最好署名。

三、调查核实

(五)协会秘书处业务部负责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及人员,应如实提供情况和有关档案、资料,配合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六)调查组工作人员要如实做好笔录,以事实为依据、《公约》及相关法规为准绳,写出调查材料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处理程序

(七)协会秘书处业务部负责审核调查材料并提出处理建议,经协会秘书长审阅后,提交理事长办公会议进行讨论。

(八)对协会会员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协会会员资格处理及建议有关行政、资质管理部门进行处理,由协会直接发文;解除协会副秘书长、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职务及取消协会会员单位资格,需按协会章程规定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由协会秘书处业务部书面告知投诉人或署名举报人。

五、其他事项

(九)本实施办法由协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十)本实施办法于2004年5月1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