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1:39:23  浏览:804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牡政办发〔2003〕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3届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施行。


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牡丹江市林权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林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林权,是指依法确定地类范围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林权证是确认林权的法律凭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发证机关,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林权登记受理机关。
第五条林权登记必须坚持依法进行、尊重历史、公正公开、统一规范和维护稳定的原则。
对退耕还林、承包造林等过去没有发证的,应当按照国家要求优先予以登记。
第六条林权申请包括三种形式:初始申请、变更申请、注销申请。
第七条林权权利申请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请。林权权利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由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申请。委托他人申请的,必须提交书面委托材料。
第八条单位或个人依法获得国有、集体林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为林权权利申请人。国有林业单位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造林的宜林“两荒”已落实到户的,个人为林权权利申请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林权权利申请人。义务植树营造的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为林权权利申请人。双方另有合同约定的,按约定执行。
第九条林权权利申请人为国有单位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权权利申请人为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应当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上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经营范围跨两个以上行政区的,应当向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条林权权利申请人申请办理初始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㈠林权登记申请表。
㈡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委托书。
㈢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材料。
㈣退耕还林地块应提交原土地权属证明和造林验收合格证。
㈤经营范围图,国有林业单位应当提交近期二类调查绘制的经营范围图(比例尺1:25000),其他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现地范围图,范围图比例尺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以上材料均1式3份。
第十一条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材料包括:
㈠国有、集体有林单位建设初期的规划资料、批件。
㈡过去确权已颁发的林权证或其他土地变更材料。
㈢国有林业单位划给集体的“两荒”划拨书和移交的有关文件材料。
㈣个人使用林地的来源证明,包括依法确立的合同、协议或其他证明材料。
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流转的合同、协议。
㈥各级政府做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或法院的判决书。
㈦边界协议书、地块认定书。
㈧有争议地点双方共同确定的争议区范围等有关事项的主要说明和附图。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持林权证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㈠因国家建设等原因致使林地面积减少的。
㈡林种、树种、林木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
㈢林地使用期限发生变化的。
㈣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依法流转的。
第十三条因依法征用、占用或其他原因造成林地全部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㈠林权登记申请表。
㈡林权证。
㈢林权变更或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林权登记审查的内容包括:
㈠申请登记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是否准确。
㈡林权证明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㈢有无权属争议或争议地点面积等双方是否认可。
㈣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是否相符。
第十六条个人使用集体林地和划拨的宜林“两荒”的,村委会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现地检查后,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个人使用国有林地的,所在林场、农场等单位应当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在林场、农场等单位所在地和个人住所地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周。
第十七条林权证经营范围图应当使用卫星定位仪(GPS)定位,并在范围图上注明定位点及公里网坐标。
第十八条对有争议且双方不能共同确认争议区的,暂不登记。对有争议,但争议双方共同确认的争议区边界清楚的,可以登记,但必须标明争议区范围,并作书面说明,发证机关可扣除争议区范围确权发证。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力量解决争议,明确权属。
第十九条国有林地划“两荒”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后,现已成为耕地并纳入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坡度不超过15度、对环境不能造成影响的,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暂不发林权证,待国家或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后再做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经审查合格的林权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二十一条国有林业单位核发林权证前,必须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十二条林权权利人承包造林、合资合作造林或以其他形式使林地、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分离的,分别按分离后实际使用情况核发林权证。核发的林权证不得缺项。
第二十三条林权权利人为多人的,应当为共同推举的代表核发林权证,并在林权证注记栏中载明其他权利人。被推举人应当出具其他权利人的书面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退耕地还林后,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核发林权证。
第二十五条发证机关应当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林权证。林权证发证管理使用统一的管理程序,实行微机化管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林权登记发证档案,主要包括:
㈠申请材料。
㈡审核、勘测资料。
㈢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
第二十七条林权登记实行抽查制度。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权登记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每个乡(镇)应发证数量的30%。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权登记过程中,可以向申请登记的单位或个人收取林权证工本费,可以向国有林业单位收取林权勘测费,不得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收取林权勘测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的林权勘测费,由所在地的县(市)、区财政统一解决。
第二十九条林权权利人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或遗失、损坏的,应当到原登记机关更正或补办。
第三十条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林权证核发错误,可以责令下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纠正。
第三十一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林权登记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如与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相抵触时,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关于走私、盗窃、损毁、倒卖或者非法转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行为适用刑法有关规定的问题,解释如下:

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

现予公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黑龙江省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条 为严肃查处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生产经营单位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办法》(安监总政法〔2011〕91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人员瞒报、谎报事故行为的举报、受理和查处,适用本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瞒报、谎报事故,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瞒报、谎报事故行为查处不力的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瞒报、谎报事故行为,依照下列情形认定:

(一)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生产经营单位超过规定时限未依法报告事故,并经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

(二)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性质、伤亡人数和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第四条 事故发生单位、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告事故情况;事故报告后发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一)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报告。

(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同时报告本级政府,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五条 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畅通社会公众举报和监督渠道。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县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举报瞒报、谎报事故行为。

第六条 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接到事故实名举报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工作。必要时,由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组成事故核查组核查。

第七条 调查瞒报、谎报事故行为,应当重点查明瞒报、谎报事故的原因、过程,是否贻误事故抢救造成人员伤亡扩大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参与瞒报、谎报事故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等情况。

第八条 对瞒报、谎报事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处罚,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属于主要负责人瞒报或谎报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并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属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瞒报或谎报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罚款。

(三)有关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纪律处分规定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理。

(四)瞒报、谎报事故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事故发生单位瞒报、谎报事故的,除依法予以经济处罚外,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有关证照,直至依法关闭;负有事故责任的事故发生单位有关人员瞒报、谎报事故的,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

第十条 因瞒报、谎报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违反不同的法律规定,有两项以上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瞒报、谎报事故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组织或者包庇、纵容瞒报、谎报事故的,从重加重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不能及时调查核实瞒报、谎报事故,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负责人问责,或根据情节,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三条 由于当地政府调查核实瞒报、谎报事故工作不力,没有及时查实瞒报、谎报事故,由上级政府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组织调查核实的,对当地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相关负责人根据情节,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第十四条 省及市(地)政府(行署)安全生产委员会对瞒报、谎报事故挂牌督办,督促瞒报、谎报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瞒报、谎报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后,承办事故调查处理的有关政府或部门应当将查处结果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本级政府网站、安全监管部门网站上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依法赋予安全监管职责的其他行业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