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6 07:33:41  浏览:82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试行)的通知

肇府办〔2009〕5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企业经营预警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反映。



二○○九年九月八日

  





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加强服务和指导,积极应对企业经营异常情况,有效处置企业突发事件,切实维护区域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有关应对金融危机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经营预警工作的原则:事前预防,全面监控,分级响应,快速应对,积极引导,妥善处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各类企业,重点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用工500人以上工业企业。

  第四条 建立企业经营预警协调机构。市政府建立市企业经营预警机制联席会议(下称预警机构)工作机制,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该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相关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维稳办、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司法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经贸局、市外经贸局、市府法制局、市信访局、市应急办、市总工会、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肇庆供电局、肇庆海关)的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下称“企业预警办”,办公地点在市经贸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 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相应机构和办公室,明确分管负责人和联系人,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应分别成立工作小组,指定1名单位负责人分管企业经营预警处置工作,确定联系人,确保信息畅通。经贸、外经贸、劳动等重点部门要保证足够的力量负责工业企业经营预警和处置工作。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市、县(市、区)、肇庆高新区企业预警办主要负责对下一级企业预警办和同级各成员单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和综合;召集有关部门进行信息排查研判;统筹预警信息、排警信息和预警级别调整的发布工作;提出预警和处置建议;根据市企业经营预警机制联席会议指示,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应对企业经营预警情况。乡镇(街道办事处)企业预警办主要负责对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综合。

  第七条 各级企业预警办负责组织本区域内企业经营信息的摸排工作,按时向上一级企业预警办报送预警信息;做好企业经营一般和重大预警的处置工作、企业经营紧急预警的先期处置工作;做好企业经营预警处置的应急力量和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

  第八条 各级预警机构根据相关成员单位的行政职能和工作需要,确定具体预警和事件处置工作的责任范围。

  第九条 各级预警机构成员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应积极配合市企业预警办和成员单位做好企业经营预警和事件处置工作。



第三章 预警信息收集上报



第十条 企业经营预警信息内容,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裁员、用电量、转让和拍卖、劳动争议、拖欠租金和税费以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异动等情况。另外,市企业预警办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和实际需要,可不断改进和补充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内容,以及调整上报时间。

  第十一条企业经营预警信息的报送程序。企业经营预警信息报送单位是:各有关企业和各级企业预警办。信息报送程序由企业报属地企业预警办,再逐级上报。市直(城区)企业直接报送市企业预警办。

  第十二条预警信息上报时间。各有关企业应于每月10日前向所在属地的企业预警办报送上月信息,县(市、区)企业预警办应于每月15日前向市企业预警办上报汇总综合信息。同时,如发现重大、紧急信息应立即上报企业预警办。   第十三条 多渠道收集信息。企业经营预警信息处理应坚持主动收集与被动收集兼顾,多渠道与多形式并举,动态报送与紧急报送结合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银行代发工资、代缴厂租、水电费的做法,创新对企业经营的监控和信息报送的载体。各单位应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作用,积极发动群众,扩大信息报送的来源。各成员单位开设企业经营预警举报电话,并向企业和企业员工公布电话号码。

  第十四条 各成员单位应指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企业预警办有关收集、筛选、分析、报送和归档的程序要求,对企业经营信息进行前期处理。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情况核实和排查,提出初步的风险判断和预警级别建议,建立准预警企业的跟踪档案。



第四章 预警信息排查研判



第十五条 各级企业预警办每月召开一次企业信息研判会议,对报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企业预警办认为情况紧急的,可立即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和属地企业预警办开展信息排查和研判工作。

企业预警办在信息排查研判的基础上,不定期对风险企业经营状况及其社会影响作出预警分析报告,并对风险进行预警。

第十六条 企业经营信息预警根据对企业、社会稳定的可能影响程度分为一般预警、重大预警、紧急预警。〖HTH〗

第十七条 一般预警是指对企业可能出现停产、歇业、倒闭和一般劳资纠纷等异常情况发出的预警。

企业预警办发出一般预警时,在综合分析相关信息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信息:

(一)企业拖欠2个月工资;

(二)拟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100人以下;

(三)出现3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和信访案件,涉及金额不高。

第十八条 重大预警是指对企业近期可能出现停产、歇业、倒闭和较大劳资纠纷等异常情况发出的预警。

企业预警办发出重大预警时,在综合分析相关信息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信息:

(一)企业拖欠3个月工资;

(二)拟一次性或3个月内累计裁员100人以上300人以下;

(三)出现100人以上300人以下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和信访案件,涉及金额较高。

 第十九条 紧急预警是指对企业随时可能出现停产、歇业、倒闭、企业经营者逃匿和重大劳资纠纷等紧急情况发出的预警。

企业预警办发出紧急预警时,在综合分析相关信息的同时,重点考虑以下信息:

(一)企业拖欠超过3个月工资;

(二)拟一次性或3个月内累计裁员300人以上;

(三)出现300人以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和信访案件,涉及金额巨大;

(四)因企业经营困难,即将引发罢工、聚集、堵路等不稳定事件。

  第二十条 企业预警办发出一般预警的,应立即通知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和相关成员单位,情况汇总后每周一次报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和上一级企业预警办。

  企业预警办发出重大预警的,应在1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及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并通知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和相关成员单位。

  企业预警办发出紧急预警的,应在半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并通知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和相关成员单位。

  凡企业拟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的,应立即报当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信息反馈后立即报送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相关成员单位。

第二十一条 收到一般预警的企业及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应每周向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反馈有关响应处置情况。

收到重大预警的企业及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应在收到预警当天和之后每周向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反馈有关响应处置情况。

出现重大特殊情况的,企业属地企业预警办可另行决定情况反馈的时间要求。

第二十二条 企业预警办应根据相关单位反馈的响应处置情况及时对预警级别进行调整,报告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有关单位应相应调整预警处置的措施。企业预警办发出预警后,预警机构综合形势发展和各方面情况,可直接调整企业预警办发出的预警级别。企业预警办应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将调整结果报告上一级企业预警办。

完成响应处置工作的,企业预警办应及时取消预警。完成重大预警和紧急预警响应处置工作的,企业预警办应同时报告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及当地政府分管领导。

企业预警办未及时调整和取消预警的,预警企业可书面要求企业预警办调整和取消预警,企业预警办应及时办理并反馈意见。



第五章 企业经营预警信息处置



第二十三条 各级企业预警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企业经营一般和重大预警处置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预警升级;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组织排查上报信息,及时向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和有关职能部门通报事态和调处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维护安全和稳定的应急措施。

  各职能部门应按照法定职责和预警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求,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 企业发生一般预警后,属地职能部门应立即牵头到该企业走访座谈,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有关风险信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解决困难。

第二十五条 企业发生重大预警后,属地企业预警办应组织职能部门立即到该企业走访座谈、掌握情况、研究处置。

企业预警办及相关成员的职能部门收到本辖区内企业重大预警后应立即介入,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风险情况,主动指导、协助企业采取措施,化解矛盾、解决困难。

第二十六条 企业发生紧急预警后,属地分管领导应迅速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紧急预警处置工作小组,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经营风险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助企业解决困难,要求并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工作情况。

  第二十七条 成立紧急预警处置工作小组,原则上由企业预警办根据预警事件涉及的范围和人数决定组成工作小组的成员单位。

  (一)紧急预警涉及300人以下的,由相关各级企业预警办成立处置工作小组,各相关单位协助。处置工作小组应随时向当地政府分管领导报告处置工作情况。

  (二)紧急预警涉及3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由相关各级预警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属地政府分管领导和维稳、应急、劳动、公安、经贸、外经贸、宣传、司法、法院、税务、工商、社保、工会、信访、法制、供电、海关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成立处置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应随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处置工作情况。

  (三)紧急预警涉及1000人以上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属地应急、维稳、劳动、公安、经贸、外经贸、宣传、司法、法院、税务、工商、社保、工会、信访、法制、供电、海关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成立处置工作小组,全面解决相关问题。

各级预警机构认为根据前款规定组建紧急预警处置工作小组不足以及时有效处理紧急预警情况的,可直接决定小组的组成和工作要求。



第六章 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



第二十八条 企业已经发生重大劳资纠纷等事件的,紧急预警处置工作小组应及时向企业预警办反馈情况,要求终止预警,转入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

有关紧急预警处置工作小组同时转换为相应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工作小组。需要增减成员单位的,由各级预警领导小组决定。

  第二十九条 有关企业经营实警事件的处置应根据“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统一指挥、部门协助、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应针对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以防止企业经营实警事件进一步恶化,形成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

  (一)迅速控制现场局势。如出现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冲击党政要害部门,聚众堵塞公共交通、破坏公共交通秩序、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违法行为时,公安机关要第一时间组织警力到场,迅速控制局势,划定警戒线,实施区域性交通管制,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现场秩序;属地应急力量必须无条件予以配合。

  (二)积极引导有关人员通过合法途径反映诉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宣传解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答复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表明政府帮助有关人员解决问题的诚意;公安机关负责宣传有关刑事、治安法律法规,指明违法后果,表明政府处理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事发地相关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劝说、引导有关人员前往指定地点或乘车返回。

  (三)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有关人员30分钟内不到指定接待地点反映诉求、滞留现场,或出现堵门、堵路、拉横幅、贴标语、喊口号、散发传单、静坐、下跪、冲击党政机关及其他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由公安机关现场职级最高的负责人发出限时解散的命令,对超时拒不服从指令的人员,指挥警力强制清场,属地应急力量必须无条件予以配合。对拒不配合清场行动的顽固分子和涉嫌组织、煽动、策划不稳定情况的为首分子,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行带离、立即拘留等措施。

  第三十一条 有关人员接回后,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职能部门要立即积极主动研究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领导包案,按规定抓紧办理,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说服教育到位,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出合理方案和解决期限,并建立沟通渠道,防止再次引发不稳定事件。

  第三十二条 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应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事件信息动态,正确引导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工作。



第七章 欠薪欠款逃匿处置



第三十三条 企业经营实警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在处置企业经营实警事件的同时,应立即组织成员单位开展搭建沟通平台、核算员工工资、引导仲裁、登记债权、法律援助、诉前财产保全等欠薪欠款处置工作。

  第三十四条 属地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及时搭建法律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员工和供货商等相关人员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供相关法律援助。

  第三十五条 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迅速立案,积极保全各类证据,依法依规及时处理欠薪案件,协助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第三十六条 公安部门要建立预警联动机制,积极提前介入,注意被发出重大预警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的动向,对上述的有关人员的出境信息,公安、法院等相关司法部门要及时通知企业预警办,共同沟通情报。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接到欠薪欠款逃匿案件报警后,要及时做好现场保护工作,防止不法人员破坏现场证据和哄抢货物及设备;做好现场勘察和证据收集工作,掌握第一手证据材料,做好案情甄别。

  案件涉嫌经济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加强案件侦办力度,积极会同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对欠薪欠款逃匿企业是否有涉税犯罪、抽逃资金、虚报注册资本、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全面调查。

  公安部门与司法机关应加强协作,共同打击恶意欠薪欠款等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十八条 法院应及时根据劳动部门、企业员工、供货商等的申请,对欠薪欠款企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引导企业员工、供货商依法律途径追讨欠薪欠款。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在法定时限内尽快完成受理、审判、执行等程序。

  第三十九条 市经贸、外经贸、劳动和工商等部门联合建立欠薪欠款逃匿企业“黑名单”制度,根据生效的法院判决、仲裁裁决等,将相关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以适当形式予以公布。



第八章 奖 惩



第四十条 企业经营预警处置工作纳入有关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市企业预警办负责制定相关考核细则并据此进行年度考评。

  第四十一条 信息报送单位报送信息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准确、及时。企业信息资料应严格按照公文管理程序进行收发和归档管理。信息传递、处理和存储必须执行有关保密制度。

  第四十二条 市企业预警办要定期通报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企业预警办及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和处理情况。

  凡不按本办法等文件要求完成企业经营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企业预警办根据情节予以通报。

  第四十三条 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影响企业经营预警和处置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由纪检监察机关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市企业预警办负责解释,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

  第四十五条 各部门可根据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和自身职责制定企业经营预警和处置细则等文件,并送上一级企业预警办备案审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投资条例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南京市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投资条例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1995年5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1995年8月11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投 资
第三章 企业设立
第四章 优惠待遇
第五章 投资保护
第六章 入出境和居留
第七章 居民待遇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台湾同胞在本市投资,保护台湾同胞投资者合法权益,发展本市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台湾同胞投资者,是指来本市投资的台湾同胞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第三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所投资的企业除适用本条例外,还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市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台湾同胞投资者在本市的投资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省、市地方性法规。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办理台湾同胞投资事宜,做好服务工作,促进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投 资
第五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以公司、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名义投资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二)能够证明其法定代表人的台湾同胞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证明材料;
(三)商业资信证明材料。
台湾同胞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投资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台湾地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能够证明个人身份的材料;
(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三)资信证明材料。
台湾同胞投资者身份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管理部门确认。
第六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委托亲友作为其投资代理人,代理人应当持有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书。
第七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采取下列投资形式:
(一)举办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二)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
(三)购买、租赁或者承包企业;
(四)购买企业股票、债券;
(五)购置房产;
(六)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形式。
第八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在本市公布的外商投资方向目录中选择投资项目,也可以自行提出投资项目。
第九条 鼓励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下列项目:
(一)能源、交通、城市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
(二)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开发和新技术、优良品种引进,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改进产品性能、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先进技术项目;
(四)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创汇的出口型项目;
(五)综合利用资源、提高产品档次、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生产型项目。
第十条 经国务院规定的部门或者国务院规定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投资下列项目:
(一)以BOT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二)举办连锁店、超级市场和商业零售企业;
(三)举办农副产品(粮、棉、油除外)批发、零售企业;
(四)台湾金融机构申请设立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
(五)设立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
(六)举办医疗、体育和教育等公益事业;
(七)国家允许的其他投资项目。

第三章 企业设立
第十一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申请设立企业,应当向项目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审批机关自接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应当在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台湾同胞投资者自接到批准证书之日起,应当在30天内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接到全部申请文件之日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准予登记的决定。
第十二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经营期限由投资者自行确定;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的经营期限由合资、合作各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不规定经营期限。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合营各方应当在合营合同中约定经营期限:
(一)饭店、公寓、写字楼、娱乐、饮食、出租汽车、彩扩洗像、维修、咨询等服务性行业的;
(二)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
(三)资源勘查开发的;
(四)国家规定限制投资项目的;
(五)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约定经营期限的。
第十三条 合资经营企业董事会、合作经营企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董事长、联合管理机构主任的委派,可以参照出资比例、合作条件,由合资、合作各方协商决定。台湾同胞投资者可以担任其投资企业的董事长。
第十四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可以依法在境内、外招收员工,并签订劳动合同。

第四章 优惠待遇
第十五条 对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生产性项目,有关部门应当在投资形式、控股比例、经营范围、产品内销比例方面适当放宽,并优先提供建设和生产经营所需的配套条件。
第十六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举办下列行业的生产性企业,减按24%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至第2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一)机械制造、电子工业;
(二)能源工业(不含开采石油、天然气);
(三)冶金、化学、建材工业;
(四)轻工、纺织、包装工业;
(五)医疗器械、制药工业;
(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水利业;
(七)建筑业;
(八)货物运输业;
(九)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开发、地质普查、产业信息咨询和生产设备、精密仪器维修服务业;
(十)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行业。
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规定的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先进技术企业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产品出口企业凡当年企业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10年的,应当补缴已免缴、减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十七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举办下列项目的生产性企业,经有权税务部门批准,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一)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项目;
(二)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回收投资时间长的项目;
(三)能源、交通、港口建设的项目。
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建设港口码头的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经有权税务部门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至第5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第6年至第10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十八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从其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举办其他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有权税务部门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的40%税款;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全部退还
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还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十九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和台湾同胞投资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或者场所发生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第二十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的生产性企业,在减免企业所得税期间,同时免缴地方所得税。
先进技术企业,在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再免缴地方所得税3年。
产品出口企业在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50%以上的,免缴地方所得税。
按照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免缴地方所得税。
第二十一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在其投资总额内进口本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建厂(场)、安装、加固机器所需材料免缴进口关税、增值税,免领进口许可证。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为履行产品出口合同所需进口的原材料、燃料、散件、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辅料和包装物料,由海关按保税货物进行监管,进口时,免领进口许可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为履行产品出口合同进口直接用于加工出口产品而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数量合理的
催化剂、磨料、燃料等,免缴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第二十二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的经营期限,应当与该企业的土地使用期限相一致。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缴纳土地使用费,可以享受下列优惠:
(一)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自取得土地使用权起10年内免缴土地使用费:
(1)农、林、牧、渔业开发性的项目;
(2)与乡镇企业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的项目;
(3)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项目;
(4)开发利用滩涂的项目。
(二)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免缴土地使用费,同时可以减免土地开发费。
(三)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土地使用费,自取得使用权起5年内免缴,第6年至第10年按照规定标准的50%缴纳。
(四)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的其他企业的土地使用费,自取得土地使用权起5年内按照规定标准的50%缴纳,第6年至第10年按照规定标准的70%缴纳,其中在建设期间按照规定标准的25%缴纳。建设期限由市、县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核定,一般不超过3年。
(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确实无力缴纳土地使用费的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缓缴或者减免当年土地使用费。
第二十三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投资的项目,外汇能够自行平衡的,可以不约定其产品内外销比例;属高新技术项目外汇平衡确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宽审批条件。
第二十四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及其他借贷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享受银行优先贷款。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向本市金融机构贷款,可以用本企业资产和权益担保;因生产经营需要,还可以直接从境外筹措资金。

第二十五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水、电、运输条件和通讯设施应当优先安排。

第五章 投资保护
第二十六条 对台湾同胞投资者的投资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进行征收的,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补偿。
第二十七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的投资、购置的资产、工业产权、投资所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并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第二十八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依法获得的投资收益、其他合法收入和清算后的资金,可以依法汇回台湾或者汇往境外。

第二十九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在本市定居后,原所投资的企业仍享受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条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本省、市人民政府规定或者授权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另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强制参加各类培训和评比活动,不得摊派人力、物力、财力。
违反本条第一、二款规定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有权拒绝和举报。
第三十一条 依法设立的南京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台湾同胞投资者、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所反映的有关侵害合法权益的问题。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反映的事项进行调查;
(二)对侵害台湾同胞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组织协调处理;
(三)对侵害台湾同胞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有权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十三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台湾同胞投资企业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的与投资有关的争议,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的,或者经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同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当事人未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四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本条例规定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并应当责令其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入出境和居留
第三十五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和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的台方技术、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凭《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其他有效旅行证件来往本市,因从事投资活动需要多次来往祖国大陆的,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多次有效的入出境签注和在本市的暂住手续。
第三十六条 台湾同胞来本市洽谈投资,需要延长停留期限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三十七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因商务活动需要从本市出境前往其他国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第七章 居民待遇
第三十八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的台方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取得暂住证的,在本市游览、住宿、医疗、邮电等费用,可以享受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第三十九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按照有关规定购买商品房或者建造自用房屋,可以申请房屋产权。
第四十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的子女可以按照规定在本市入托入学。
第四十一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在台湾地区取得各类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经市公安局车辆管理部门确认的,可以领取机动车驾驶证,驾驶同类机动车辆。
第四十二条 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引荐者的奖励办法以及台湾同胞投资者在其投资的企业安排亲属就业,并照顾办理户粮关系的人数,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属于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其照顾办理户粮关系的人数,可以在原规定名额的基础上增加一名。
第四十三条 台湾同胞投资者和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可以获得南京市授予的荣誉称号。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台湾同胞以其在港澳地区和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名义在本市的投资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8月11日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细则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车船使用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拥有并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除另有规定外),均是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出租、出包的车船使用税,由双方签订合同规定的纳税人缴纳;未确定纳税人的,由使用人缴纳。
第三条 船舶的适用税额,依照《条例》第二条规定执行;车辆的适用税额依照本细则所附的《黑龙江省车辆税额表》规定执行。
第四条 车船使用税计税办法
(一)税额表所列净吨位、载重吨位和座席,是指车船出厂时规定的净吨位、载重吨位和座席数。无出厂吨位、座席数的,可由税务机关会同交通、航运等行政管理部门参照同类车船予以核定。
(二)车辆净吨位尾数在半吨以下的,按半吨计算;超过半吨的,按一吨计算。船舶不论净吨位或载重吨位,其尾数在半吨以下的,不计算;超过半吨的,按一吨计算。
(三)拖轮不论有无吨位,均按二马力折合净吨位一吨计税。
(四)拖轮牵引的非机动船,按其载重吨位计税。
(五)载货汽车改装为乘人汽车,按乘人汽车计税。
(六)客货、轿货两用汽车,载人部分按乘人小汽车税额减半征税;载货部分按裁货汽车税额计税。
(七)汽车拖带的挂车,按载货汽车税额七折计税,超过载货汽车十吨税额的,按十吨计税。
(八)拖拉机牵引的拖车和汽车拖带的单轴挂车,按载货汽车税额折半计税。
(九)特种车辆(除另有规定外),有功能吨位的,按载货汽车税额计税,税额超过十吨的按十吨计征。没有功能吨位的,按车体自重(包括固定装置)吨位减半计税。
(十)载重量在十吨以上的大货车按十吨计税。
(十一)电瓶车比照同类型汽车计税。
第五条 根据《条例》第四条规定,下列车船免纳车船使用税:
(一)用于农业生产的拖拉机牵引的拖车。
(二)企业内部行驶,不领取行驶执照,不在公共道路行驶,不缴纳养路费的专用车辆。
(三)航运、水文等单位专用的航标艇、测量船和船舶附带的小型救生船(艇)、工具船及水上工作人员办公、住宿船。
(四)专供残疾人员使用的特制车辆。
(五)公园、水库内的游艇、舢板船和儿童车。
(六)经省税务局批准减税或者免税的其他车船。
第六条 其他纳税人按规定缴纳车船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按税收减免权限批准,可酌情给予定期减税或免税照顾。
第七条 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自行车和个人自有自用的其他非营业用的非机动车,暂缓征收车船使用税。
第八条 车船使用税征收期限:
(一)非机动车船、摩托车每年征收一次,征期为五月。
(二)机动车船按年征收,分上、下半年缴纳。机动车征期为三月、九月;机动船征期为六月、十月。
每一征期为二十天,具体征收时间由市、县税务局规定。
上述分期征收的税款,应按年税额,分期均额计算。
第九条 纳税人必须向当地税务机关据实申报现有车船的数量、种类、载(起)重吨位和用途等情况,不准弄虚作假。
纳税人住址变更、车船用途改变、数量增减和停驶时,应当从变动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
应当纳税的车船,自投入使用之日起,满十五天的按一个月计税,未满十五天的不纳税。停驶的车船不向税务机关申报的,按全期应纳税额计税。
第十条 车船使用税由纳税人所在地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第十一条 纳税人违反《条例》和本细则规定,偷税、抗税、逾期缴纳税款的处罚以及对揭发、检举人的奖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细则由黑龙江省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黑 龙 江 省 车 辆 税 额 表
单位:元
━━┯━━━━━━┯━━━━┯━━━━━━┯━━━━━━━━━━━━━━━━━━━━━
类别│ 项 目 │计税标准│每年税额 │ 备 注
──┼──────┼────┼──────┼─────────────────────
│乘人大客车 │ 每辆 │180.00 │三十一个座席以上(包括司机座席,下同)或
│ │ │ │定员六十人以上
├──────┼────┼──────┼─────────────────────
│乘人小客车 │ 每辆 │156.00 │十一个座席以上(不含十一)至三十个座席
├──────┼────┼──────┼─────────────────────
机 │乘人小汽车 │ 每辆 │144.00 │十一个座席以下(不含十一)包括轿车、吉普
│ │ │ │车、旅行车
├──────┼────┼──────┼─────────────────────
│微型小汽车 │ 每辆 │80.00 │
动 ├──────┼────┼──────┼─────────────────────
│正三轮摩托车│ 每辆 │60.00 │适用各种型号载客、载货三轮摩托车
├──────┼────┼──────┼─────────────────────
车 │侧三轮摩托车│ 每辆 │42.00 │
├──────┼────┼──────┼─────────────────────
│二轮摩托车 │ 每辆 │36.00 │适用各种大型摩托车
├──────┼────┼──────┼─────────────────────
│二轮摩托车 │ 每辆 │20.00 │适用各种轻便摩托车
├──────┼────┼──────┼─────────────────────
│载货汽车 │按净吨 │42.00 │
│ │位每吨 │ │
──┼──────┼────┼──────┼─────────────────────
│畜力大胶轮车│ 每辆 │16.00 │适用轮胎32X6型以上(含32X6型)
非├──────┼────┼──────┼─────────────────────
│畜力小胶轮车│ 每辆 │8.00 │适用轮胎32X6型以下(不含32X6型)
机├──────┼────┼──────┼─────────────────────
│人力三轮车 │ 每辆 │4.80 │
动├──────┼────┼──────┼─────────────────────
│手 推 车 │ 每辆 │4.80 │
车├──────┼────┼──────┼─────────────────────
│自 行 车 │ 每辆 │2.40 │暂不征收
━━┷━━━━━━┷━━━━┷━━━━━━┷━━━━━━━━━━━━━━━━━━━━━





1988年12月5日